“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的氛围。它对家族子弟所起的影响是“浸润式”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最终形成的一个家庭或家族特有的传统和文化。谈到“家风”,有点说不清,道不明;而提到“家训”、“家规”则好理解得多。“家训”、“家规”是“家风”的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
良好的家风是孩子健康成长最好的“护身符”。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都说父母像一面镜子,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使孩子具有高尚品质是父母的责任,在父母心甘情愿当牛做马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家风,用良好的家风培养孩子,是每个家长责无旁贷的义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曾国藩和梁启超都推崇一句话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他们就告诉孩子:将来成就如何?现在不用着急去想。做人既不可骄傲自大,亦不可怯弱自馁。只要是尽自己能力了,做到哪算哪,这样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可以安心自得。这种家风熏陶出来的孩子想必是豁达的,是能够坦然的面对失败的,如果他们遇到高考的不利,一定不会以跳楼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种家风熏陶出来的孩子必定是脚踏实地的,出于真正的兴趣而做学问。梁启超被人羡称“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长子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著名的考古学家,五子梁思礼是中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开拓者,其余子女也在各自领域取得非凡成就。可见,良好的家风能够让孩子心理健康、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良好的家风是保持家族长兴的“源头活水”。老话都说:富不过三代。物质上的富裕始终有用尽的一天,精神上的传承却是能生生不息的。好的家风,良好的家教的是细雨润无声。长辈为人谦和,工作认真,家人和睦相处,相互尊重,有事相商,不急躁,不争吵,有困难共同找办法解决。孩子会在那种特定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学会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知道许多解决困难的办法,会怎样去跟人合作完成任务,清楚怎样能够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不投机取巧。做事有耐心,意志力强,对与人竞争的结果,不管输赢能够坦然面对。在学习上的表现,则是在没有取得好成绩的时候,知道是自己努力不够,能够从自身找原因。山西闻喜的裴氏家族敦行文教,门风谨严,历史上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见于《二十四史》的忠臣良将与贤能之士竟有600多位,举世称羡。从汉魏、南北朝直至隋唐五代,一个家族在一千多年的时间能够始终声名显赫,历久不衰,靠的就是传承家风,严守祖训和躬身践行。良好家风需要建设,需要族人多代的努力,生活在良好家风的人,是幸运的。
良好的家风是弘扬社会正气的力量。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社会风气如果出了问题,我们就要看一看,是不是家风有问题了?“老人摔倒无人扶”、“子不养,80岁老人靠拾荒度日”、“公交车上无人让座”、“地沟油”、“毒奶粉”等等让人痛心的社会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是现代家庭教育中忽略了“仁、义、礼、智、信”以及“孝、悌”的品德传承。我们中华民族讲究道德,看重亲情,是闻名的礼仪之邦,家风分别体现在助人为乐、勤奋学习、待人诚实、博爱宽容、尊重他人、懂文明有礼貌等等。
儿子很小的时候,每次我带他出去,遇到邻居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都会告诉他:“说爷爷奶奶好、说叔叔阿姨好……”一次又一次,终于有一天,不用我的提醒,他也能主动的跟别人打招呼,当他主动的说出“爷爷奶奶好”的时候作为妈妈的我特别高兴,特别骄傲,后来他上幼儿园了,再后来他上小学了,每当遇到认识的人,他都能够主动的跟人家打招呼,主动的说“你好”,邻居的爷爷奶奶都特别喜欢他,说他懂礼貌,尊重别人,是个好孩子。我说不管你将来变成什么样子,但是前提必须得是一个懂礼貌、尊重别人的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你要尊重别人。树立端正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是如何培养一个成功出色的人才的基础,如今社会需要“正能量”,打造优良家风,这样咱们的社会风气将更加纯洁,人民的生活将更加美好,国家的未来将更加繁荣昌盛。
说到“家风”问题,有一点值得强调:道德与法律这样两条杠杠到什么时代、什么情况下都必须坚持遵守。家庭的关系中通常涉及的是道德问题,比如尊老爱幼,谦虚礼让,设身处地,善解人意,甘愿吃亏,等等,注重道德自律的家庭成员,才能够在家庭中享有威信,才有资格成为家庭的中流砥柱。
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发展,许多的新东西出来了,比如“官二代”、“富二代”近年又出来“拆二代”。从家庭关系这个视角看问题,所谓“官二代”、“富二代”、“拆二代”,相当程度上都不是年轻人自己人生努力的结果,而是对祖宗、父母的“天然继承”。正因为“财富和幸福来得太过容易”,这些年轻人很是容易堕入骄奢淫逸,无所作为,他们中的一部分,最容易失去道德荣誉感和奋斗精神,如果加上有的家庭的“家风”、“家规”本来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的年轻人们就很可能成为类似旧时代“纨绔子弟”和“恶少”之类人物。
家庭虽小但连着地方、社会和国家,所谓“家门不幸出孽子”,必然祸害社会,成为家庭、地方、社会的破坏因素。这是我们今天讨论“家风”、“家规”的现实和长久意义之一。一个人在家庭中尊老爱幼,谦虚谨慎,克勤克俭,严格自律,讲原则,重正气,他(她)在单位里、社会上也必然能够表现良好;反之,一个人在家庭中我行我素,无法无天,无情无义,耍奸使坏,损人利己,既不把道德要求放在眼里,也不把法律规矩放在眼里,比如在家庭财产问题上,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尊重人,甚至在与父母的关系中信奉“我的就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视“吃父母”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而当涉及赡养父母、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成员,则是恶劣的态度——“拔一毛而不为”。这样的人,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家庭的孽子,社会的败类。
好的“家风”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养成的定型的,它需要长期的“润物细无声”。对于青少年来讲,要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自我修炼。从这个意义上讲,上一代、老一辈,就应当起到一个正面影响的、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身教重于言教,为人父母、长辈,对于养成好的“家风”其作用举足重轻。可是我们痛心地看到:近些年来一个又一个被揭露出来的贪污腐败分子、“裸官”之类,以及那些尚未被揭露出来的有这样那样经济犯罪问题的干部人等——他们往往都是各自家庭的主要成员,那么他们的这些危险表现,就说明这样家庭的“家风”教育一定有问题!这些人一定会因为自己的违反党纪国法身败名裂,祸及他们的家庭成员,请问:当他们罪责加身,锒铛入狱,何以面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妻儿老小?如何侈谈对自己的下一辈去进行“家风”教育?可以说,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最好的精神不动产。有了它,我们才能做到不卑不亢,顺遂时不忘形,逆境时不必怯懦,坚守自己的底线——它是我们行走世间的底气所在。家不仅仅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古人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是个体、家庭与国家的关系。个体通过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获得知识才学,心怀坦荡,心思纯正,始终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从而感染和教化家庭成员。家庭管好了,家宁则国安,家富则国强,此时天下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