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正如《黄帝颂》中所传唱的那样:薪火相传,盛世未央,又如《重回汉唐》那首歌曲的期盼:兴我礼仪之邦,再谱盛世华章。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历史重任,传承华夏文明,传承民族精神,传承人文素养,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为历史老师,我们应精心研究课程标准,精心研究教材中每节课的内容,高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把最精彩的历史展现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同喜、同悲、同感、同悟,把自己化成翩然而来的春风,在和谐、融洽的学习中,让学生们沐浴在历史的春雨之中,培养起深厚的人文素养。
一、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要想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我,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是我们努力去追求的:
1.做“有心”人
教师本身要有一颗热爱民族文化之心,并有愿将之发扬光大的理想,这里的“有心”指的就是有努力传播民族文化之心,有了这颗理想之心,我们就会坚定自己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信念,就会推动自己主动去探索、去挖掘教材中所隐含所包藏的人文因素,并且能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去感染学生,因此,做一个有理想的教师是我们走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之路的最根本的推动力。
2.做“交心”人
教师要走进青少年,走进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渴望,引导他们的需要转向正确的轨道。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不能搞一味强制,否则会适得其反,反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在充分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和目标需求的基础上,在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洽进行。
3.做“慧心”人
教师要多读书多反思,心中有智慧,我们才能培养有智慧的学生。既要读好与本阶段有关的历史,又要读好中国古代许多优秀的文学著作。同时教师还要多写,写反思、写收获、写不足。
二、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历史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是一日之功,我们必须有详细的计划和落实的步骤,而不是只为一时打算。
不论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百折不挠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博大精神,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都能够在历史教育中得到相应内容,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将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到历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在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加入人文素养教育目标,如: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感受儒家、道家、法家等精彩观点和智慧,感受屈原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之风;通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欣赏王羲之光照千古的书法和顾恺之的优美画作;通过辉煌的隋唐文化,感受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伟大诗歌和敦煌莫高窟的神奇,感受盛唐的伟大气象!其次,历史教师还应当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推荐和指导相关的课外阅读书籍,例如《百家讲坛》、《明朝那些事儿》等,这些书籍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开展自我人文素养教育。
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历史氛围的创设可以有多个方面多种方法,这是我们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渠道,一节流动着人文之美神采飞扬的课堂会让学生终生难忘,记忆深远。
1.创设情境,“活化”历史
史料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实物资料,很多时事也是很好的史料。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史料较丰富,但由于篇幅所限,教材中对有些问题只能作概括叙述。
如在学习“法西斯的投降”时,课本只提供了一幅有关签订投降书的图片和几行说明的文字,对日本的法西斯侵略教训只字未提。为此,我让学生搜集近年来媒体不断报道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有关材料。对此,学生往往会想了解“靖国神社”究竟是什么?这些日本政要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讳,多次去那里行“神道教之大礼”?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明白:从明治维新以后到“二战”结束,入祀“靖国神社”的亡灵,几乎全是在侵略战争中战死的军人。尤其是“二战”中那些在亚洲各国奸淫、掠夺、嗜杀成性的刽子手的幽灵,也被供奉在这里。那么,参拜“靖国神社”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对此应采取什么态度?教师可激励学生主动寻找资料,并通过展示资料讨论问题,得出认识:“靖国神社”是日本政府以宗教祭祀为形式,对国民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参拜“靖国社社”实际上是美化侵略历史复活军国主义,是对亚洲人民乃至全世界人们的公然挑衅,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决不能容忍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重蹈历史覆辙。
2. 通过细节,“感悟”历史
播放民族音乐、精彩视频,让学生在课堂流淌的旋律中孕育人文素养。如在学习黄帝内容时,我为学生播放歌曲《黄帝颂》,其中曾有这样一段非常精彩的歌词:天地玄黄,东方曙光,文明始祖,中华炎黄。动人的旋律、神采飞扬的歌词既使学生深受感染,又使他们在感动中被浓厚人文情怀所熏陶!
3.通过史料,“重现”历史
史料是历史课程的灵魂,历史这门学科在史料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没有真实的史料,历史课如同空壳一般,无法真正发挥教育学生的作用,教师利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丰富的史料展现,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如学习“二战”历史时,搜集“战争狂人”希特勒在战场上的有关史料,引导学生讨论希特勒在“二战”中的作用。一些学生认为,没有希特勒就不会有“二战”,希特勒是“战争狂人”,没有他,德国就不会建立纳粹党和法西斯专政,就不会形成欧洲战争策源地,也不会爆发“二战”;一部分学生马上反驳,二战能否爆发,要从当时历史背景中去考虑——凡尔赛和约引起德国民族复仇心理,1929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英法的纵容政策等,不管希特勒是否存在,二战迟早要爆发。通过情景再现和课堂辩论,学生统一了认识:个人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没有希特勒,“二战”也会爆发。
4.通过体验,“神入”历史
欣赏美,体验美,让学生在历史之美、文化之美中感悟人文情怀。如引导学生欣赏王羲之、欧阳询、柳宗元等人的书法——让他们感悟书法之美;欣赏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张择端等人的绘画——感悟绘画之美;观看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感悟艺术宝库之美;观看紫禁城、长城等——感悟中国建筑之美。当学生沉浸在美的历史长河之中,当学生感动于华夏悠久的文明之中,一份人文情怀也必将深植于他们的心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历史教学需要我们每一个老师做翩然而来的春风,把历史鲜活的面容再现于学生的眼前,把流传千古的英雄气纵横驰骋于我们的课堂。在情景交融中,师生共同跨越时空,重温华夏历史的灿烂辉煌,接受华夏文明的人文情怀!让千树万树的梨花尽情绽放,让人文的清香充溢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