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6期   作者:喻定伟
[导读] 在数学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小学是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时期,可是这个阶段的学生个性出现明显的差异,优劣划分十分明显,因此这一时期老师需要注意学生自身的心理变化,在数学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前言: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事物的需要作基础,是推动人们认知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数学是一门有着较强逻辑性的学科,很多的教学内容也比较抽象,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这样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以兴趣为基础,往往会使得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到枯燥和乏味,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而且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才是让教学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关键因素。
        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不重视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自我控制力还比较差,在课堂上容易走神,难以集中注意力,这些原因就导致了小学生无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学习,也不能够很好的集中注意力认真的听老师讲课。除此之外,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数学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忽视了课堂教学中趣味性的发掘,也不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采用的课堂教学方法也是按照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厌烦的心理,从而不愿意去学习数学知识。
(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落后,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是极其重要的,但是从目前的小学数学实际教学情况来看,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还比较单一,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按照教学任务来进行教学,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通常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地位,这样单一定的互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特别少,十分的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二、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如果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一直为学生创设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就会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维持新鲜感,进而会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建议数学教师可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积极创设各类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西师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这一内容时,为了使抽象的学习内容形象化,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由简单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出复杂图形的课件。这一过程既形象又有趣,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或是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推导时,课前教师让学生自主制作空心圆锥和圆柱,学生就会对动手实操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个学生都可以自主完成这一任务。在课上教师帮助学生回忆圆柱体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并提问:是不是圆锥体积公式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推导呢?学生就会在心中产生疑问,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猜想。此时教师要求学生用自主制作的空心圆锥往空心的圆柱里装三次沙子,将最终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把教具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再次做这个实验,对比两次实验的结果,学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进而产生疑问。此时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小组学习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自主制作的教具和等底等高条件不相符,因此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和结论。学生在实际操作期间获得了真实的体验,并通过合作探究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也极大地提升了学习兴趣。
(二)合理利用教具以营造高效课堂教学环境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具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们通过教具可以快速地认识到相关的知识点,可以快速地融入到教师即将开展的课堂教学中去,也使教师可以快速提升教学的效率,所以我认为教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使用教具,构建高效课堂。
例如:在小学数学《几何的初步认识》中,有长方体,正方体等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首先以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模型讲解它们的边,高等知识点,进而转到它们面积,体积的教学。学生们通过教师模型的讲解,首先就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初步的认识,至少知道是有哪些方面所组成的。最后,学生们在再学习面积,体积等相关知识点时,就可以快速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教学效率自然而然就可以得到提升,也可以快速构建高效课堂。
又例如:在小学数学《角的分类》这一教学课题时,教师在讲解完相关的知识点后,可以向学生们提问,锐角是小于多少度的角?能否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锐角?教师提出问题后,首先对于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鼓励,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锐角是小于90度的角并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锐角,教师要表扬学生,号召学生们向该名学生学习。即使学生们回答错误,教师也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鼓励学生,表扬学生的勇敢,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成就感得到满足,更为其他学生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可以勇敢举手回答问题,踊跃发言,逐渐构建高效课堂。
(三)培养发散思维
创新思维对学生学习、生活具有重要影响,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思维训练、思维培养。但由于数学课程抽象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思维训练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新课程改革下,应用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凸显数学趣味性与有效性。
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有一定联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加法与乘法为转换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为乘法,所有乘法都能够转换为加法。
        结语:
兴趣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鲜事物,并克服学习期间的困难,进而实现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目标。小学高年级段的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个性规律和兴趣点入手,强化对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而不断增强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玉兵.关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分析[J].学周刊,2018(35):29-30.
[2]陈敏.怎样激起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2018(9):103-104.
[3]栾秋荣.例析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预习兴趣[J].华夏教师,2017(21):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