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点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6期   作者:蔡丽
[导读] 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化解教学中的难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摘要: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不仅能提供新颖、逼真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而且能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化解教学中的难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技术    优化     融合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巧妙的利用课件创设导入学习情境,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唤醒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能在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思考探索,为下一步的新知探究进行有效的铺垫。
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上课开始,教师利用CAI课件播放一段动画:森林里小动物正在举行自行车比赛运动会,只听发令枪声一响,几个小动物便争先恐后的骑着各种形状车轮的自行车在跑道上飞奔,骑到一半教师突然暂停画面。提问:“你能猜出最后的结果是谁拿第一吗”?从而引发学生兴致勃勃的进行猜想。这里教师巧妙的利用多媒体创设有趣的比赛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观看小动物比赛骑车场景,初步感知圆知识的应用,这是探究的基础。有趣的活动、巧妙的设疑,激起了学生探究圆的有关知识的愿望,也给学习定了方向,使学生带着追根溯源的强烈好奇心进入新知的探索阶段。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出学习重点,化解学习难点。
   如:《圆的面积》一课的教学,利用长方形面积推导圆的面积是学习上的重难点。在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推导圆的面积的过程是这样的,他们先把圆的面积平均分成4份,再平均分成8份和16份,分完以后把它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让学生看图并引导他们思考:如果再继续这样分下去,就会拼成一个非常接近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其是一条曲线,因为平均分成的份数很多,于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把平行四边形底这条曲线看成是一条直线了,于是把它看成是长方形,紧接着就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了。今天我们利用几何画板就不一样了,它直观形象,速度快捷,便于操作,利于学生理解,省时省力。所用的时间与平均分成的份数多少无关,利用几何画板来画图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例如平均分成32份,48份,64份或者更多的份数,再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分的份数越多,最后就越接近长方形,从而变成长方形了,老师边用几何画板演示边让学生观察图形,也可以让学生来亲自操作,学生很是开心,记忆也深刻,直观形象易于理解,这样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在几何画板的辅助下,学生亲身经历了线由曲变直,图形由圆变矩,进而得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这对渗透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是大有好处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运用课件的动态图象演示,不仅能形象的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对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数学活动,展示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圆柱体的体积练习课中,有这样一道题:“一圆柱体的侧面积为62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为6厘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一位同学的列式为628÷2×6。但他却说不出算理。我知道他运用了感性思维,在这个创造性的火花闪现的时刻,只有课件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位同学思维过程的呈现。

我利用课件将圆柱进行切割、分解,再拼合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图3),显然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为圆柱侧面积的一半,高为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因此,用“圆柱的侧面积的一半×圆柱的底面半径”的方法是合理的。这样就使学生不能用言语表达的思维过程以多媒体具体、直观、高效地表现出来。
四、在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中,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整理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建构网络,新课往往是单个知识点学习,因此学生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整理复习课教学时,我们可以在学生已经掌握牢固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构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知识网络体系,达到融会贯通的高度。为了达到本节课教学目的,老师通过几何画板课件动态演示学生思考的过程,形象地展现出平面图形之间联系,当平面图形的某一种属性发生变化的的时候,就会由这种图形转变成那种图形,这种变化我们就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来实现了,拖动梯形一边的一个点改变其中的边的长短,就能变化成小学阶段四种常见的四边形,平行四边行,长方形,正方形。接着,教师提问:“既然不同的四边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它们面积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探究。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操作演示,很快就发现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当梯形的上底变成0的时候,四边形就变成了三角形了。梯形面积: S=(a+b)h÷2。当b= 0,即为三角形,面积公式S = ah ÷2。当a=b,即为平行四边形面积.面积公S=ab。
教师通过几何画板的迭代,边演示边启发,学生边观察边猜想“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有密切联系,那么它们和圆有联系吗?虽然课前让学生进行预习,但是此题对于学生来说既抽象又陌生,能回答出正确结果的人很少,随着正多边形的边由少到多,逐渐地线由直变曲,图形由方变圆。教师用课件演示(圆是一个无限正多边形)。
在一个圆内画一个内接正三角形,随着单击次数的增加,圆不变,其内接图形从正三角形变化为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一直到正十边形、正二十边形,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圆内空白部分的变化情况,感受到正多边形随着边数的增加,不断向其外切圆逼近,从极限思想上看,就逼近成一个圆。
到底有多接近,可以同时显示具体的数据体现正多边形与圆的接近程度。图形旁边呈现的是圆与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和周长。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和周长都越来越接近圆,但到底是多接近,还是数方面更"入微",数与形的结合充分说明圆与多边形之间的内在的关系,除了区别还有联系,当正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大时,它就越来越逼近圆。
几何画板把这种小学难以想象和体验的思想“入微”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演示这一过程中,学生惊奇、兴奋地感受到正多边形随着边数的增加,不断向其外切圆逼近,多边形的周长和面积不断地向圆的周长和面积逼近。
这些给学生视觉、内心、思想产生巨大的冲击作用,产生了强烈的记忆,为平面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编织了一个清晰的“网”。
五、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练习,强化巩固新知
在练习、总结过程中,学生经过大半节课的紧张学习,容易产生倦怠。这时如果利用多媒体设计出有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既可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可以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敏捷的思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识。
信息技术的巧用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当然,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要适度,切记首要原则就是要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需要,适时适当巧妙地利用才能恰到好处,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