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现状及培养策略李美珍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6期   作者:李美珍
[导读] 计算在小学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也将直接影响其数学学习效率的高低。
        摘要:计算在小学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也将直接影响其数学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记忆、思维和逻辑能力,对启迪其智慧,融汇贯通知识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本文基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现状及培养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现状;培养策略
引言
无论是小学阶段的学习,还是初中高中阶段的锻炼,学生学习数学就要经常进行计算,这是数学的基础。数学计算能力指的是学生计算时结果的正确率和准确度,也代表学生解题时的灵活性,通过对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研究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一能力将影响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效果。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想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数学,提高数学成绩,就要从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入手。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计算能力要求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计算时的“数感”掌握的不是特别好,“数感”指的是人们对于数字计算的感悟能力,而今小学数学老师除了要在日常的小学教学教育课堂中,帮助小学低年级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法则,还要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感”进行系统的培养。在新课程中,对数学教学教育方向做了重新的定位,小学数学老师要提升其计算教学教育的价值观,要对数学教育教学中的部分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及改革。新课程背景下,对小学数学老师的数学计算教育教学手段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一)注重对学生数学计算方法的培养、数学计算的方式是多样的,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多种数学计算流程,供小学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数学计算手法,更好的进行数学计算。(二)加强对学生计算“数感”的培养小学数学老师可以降低数学计算的难度,也可以不刻意强求小学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但要注重起对小学学生计算“数感”的培养,进而提升小学学生的心算、估算能力,使小学学生的心算、估算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数学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性。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适时引导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更好的算法,以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苏教版教材的特色之一就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来构造主题教学,以游戏、竞赛等游戏化的训练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使他们进入到竞争的氛围中,避免了传统计算考试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也避免了小学生在枯燥的计算练习中产生排斥心理。因此,老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其在强烈求胜的欲望下更快更好地完成数学计算。老师还可以依靠游戏式的“计算接力”训练来展现小学生真实的计算能力,引导小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尤其是在低年段教学中,老师可采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自觉选用更优的算法。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凑十法”,老师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设计基础练习题,针对性地开展“计算接力”的游戏训练,按照学生特性、能力等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其依排而坐,然后将准备好的计算卡分发给每组第一个成员,每人一题进行计算。老师则站在每组最后一个同学的旁边计时。计算卡片的依次流传既能增强学生计算的敏捷性,又能促进其形成团队意识。
三、利用微课资源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
培养低年级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是顺利完成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是夯实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需要,也是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需要。结合素质教育与新课标要求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数学计算的兴趣,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计算情境,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算”;通过实践活动和创新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高效算”,通过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使得学生“有效算”。对比法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数学研究中经常利用的方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对比法使得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同时,学会区别相似知识,进而应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基于此,教师需要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进而对相似的知识点做出系统的对比,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观察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资源实施对比教学,达到预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微课资源拉近生活与数学的距离,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使得小学生形成计算能力之后可以将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自觉应用数学计算的技巧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
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引导学生拥有良好计算习惯,这样将关系到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提升。许多小学生可以准确掌握各类计算法则的应用技巧,但是在多个计算法则同时应用时难免出现失误,为了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建议教师加强对学生数学计算的严格训练,让学生无形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想要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建议教师从以下几方面重视习惯的培养:(1)培养学生形成认真校对的良好习惯。(2)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3)要求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4)要求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小学阶段,很多小学生并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习惯,为了节省时间,学生们常常口算,这样虽然提高了做题的效率,但是容易出错,影响最终的考试成绩。因此,建议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合理划分考试时间,认真打好草稿,排竖式的时候数位必须对比,并且严格按照规范格式进行计算。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以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为主,数学计算能力也是数学教学任务之一,关系到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巧的掌握,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张文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低年级计算能力的培养[N].发展导报,2019-07-23(020).
[2]汤滚波.关于农村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探讨[J].中国农村教育,2019(06):66.
[3]谢啊三.试论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1):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