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6期   作者:徐素利
[导读]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
        【摘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习作、口语交际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和明辨是非能力,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关键词】课堂渗透 教学实践 习作活动 口语交际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对儿童进行法制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全民法制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学校的法制教育就是要通过普及和宣传法律常识,让少年儿童不断提高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主动性、自觉性,彻底避免少年儿童中的违法乱纪行为;同时,使少年儿童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有效避免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法制教育,引导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少年儿童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现行语文教材中涉及法制教育的素材有很多,是渗透法制教育的最佳途径。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进行学科渗透,巧妙地融法制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又有实效的途径。凭借语文的学科特点,让法制教育取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树立法制观念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学校教育也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应仅仅具备听说读写计算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生存能力,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既注重情感的熏陶,又进行法制方面的引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结合,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
课文《李广射虎》讲述了飞将军李广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拈弓搭箭,把一支白羽箭深深地射入老虎(石头)中的故事。课堂教学中,我在带领学生体会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的同时,将问题深入一步,问学生:“老虎是国家珍贵的保护动物,我们是不能伤害它的。现在有些人铤而走险,捕杀老虎、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来牟取暴利。

你们怎样看待这件事情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明白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懂得了捕杀野生动物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是犯罪行为,从而使学生的法制意识得到增强。
二、在综合实践中模拟,形成法制道德
利用语文综合实性践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开展综合性实践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教学中,我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品德教育、法制教育。
三、在习作活动中关注,规范法制行为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反思、讨论。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法治在线》《大家看法》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由于它们在选题贴近百姓生活,普及法律常识,而且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提高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语文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在习作中,我还利用写日记这一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因为学生在写日记时说的是真话和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教师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在口语交际中讨论,确定法制认知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从事物的表象认识到事物的内层,会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种强烈的认知。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在学生激烈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时,教师只需要再往深处引导一下,思考产生犯罪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来。从而使他们学会遵守法律、法规,一切行为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从而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选择教学中渗透点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有一条原则是共同的,即寻找和探求课文中思想火花的迸发点。只要我们从这个基本点出发,结合学生思想进行教育,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让我们一起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和明辨是非能力,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