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所以思维训练是语文训练的本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即整体感知的能力、捕捉信息的能力、推断解释的能力、评价鉴赏的能力和联结运用的能力等,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文思维
一、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思维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所以思维训练是语文训练的本质。小学语文“课程基本理念”部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二、教学中的轻“思维”状况
比如《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有的设计第一步“介绍背景,揭示课题”是听,没有思维训练。第二步“列出标题,概括内容”有思维训练,但四年级就会列标题了。“品读课文,感受英雄本色”哪感动就画出相关语句,然后批注我为什么感动?然后学生读一句,汇报一句感受,再读一句,再回报一句感受。像挤牙膏一样,挤一点,挤一点,挤一点……然后挤着挤着,黑板上就有个板书出来了,“壮言、壮心、壮行、壮举”当读到想象的时候,望着连队主力的方向,想象说话,一位同学说:“我们终于完成任务了,好高兴啊!”第二位同学说:“连队和群众们,你们已经到了哪里了呀?”第三位同学说:“我们不会投降的!”说完了,开始讲跳崖了,老师就放一个视频,放完视频让学生慷慨激昂的朗读。读完以后,让学生对五壮士说话,结果学生们这样说:“你们真了不起,你们是我们全国人民的榜样。”“红领巾是你们的鲜血染红的,我们要向你们学习,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如果不上这节课,让学生写心里话,看一场《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学生也会这样写,没有语文思维。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现状
很多教师过于强调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而忽视了思维训练这一核心内容。由于缺乏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呈现出乱、浅、缺、随的情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四、阅读教学中语文思维培养策略
(一)改变教师传统观念,树立教师培养语文思维的意识
提高教师对培养思维型阅读教学需要提高关注与认知。第一,构建完善的思维型阅读教学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机制,鼓励与督促教学实施探索与实践培养语文思维的阅读教学;第二,培养语文思维的阅读激励机制需要构建完善,通过精神或者物质上的奖励激发老师展开培养语文思维的兴趣;第三,增强老师培养语文思维的阅读教学课程的培训,改善小学语文老师对培养语文思维的阅读教学方法的认可,并让其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
(二)找准思维训练点是关键
找准思维点,才能训练有实效!思维训练点要从课后习题,以及单元导语和单元习作中找。如部编本《在牛肚子里旅行》的阅读思维训练,可以用三路结合的方法找思维训练点,三路即教材编者的思路意图、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后习题。
比如:课后习题第二题“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默读全文,至少找出三处来说明。”至少要找出三处来说明,这是培养学生捕捉信息之后的推断解释能力,第一处是急他所急。第二处是“救命啊,救命啊”蹦到牛背上帮他想办法。第三处是指导他,帮他想办法。第四处到了牛肚里去,还要贴着牛犊子和他说话。第五次不能动了,蹦到牛鼻子上挠痒痒,打喷嚏红头出来了。第六次红头惊魂未定,青头安慰他就当做一次旅行吧。当学生讲到第六处的时候,我们老师就问:“什么是最要好的朋友?”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急人所急,哪怕自己受伤了,也要救朋友。无论遇到任何情况,都要把朋友救出来。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朋友脱险后,又安慰他,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在这里老师的总结语言是值得学生评价鉴赏的。
(三)营造思维的“场”。
以教师之问启学生之思。作为一名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最急切的改变,还需从提问上来,教师要设计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营造思维的场。一个好的问题有七个特征:
1.是开放式的,也就是说这些问题不存在唯一的、最终的、正确的答案。
2.是发人深省和引人思考的,这些问题常常会引发探讨和辩论。
3.是需要高级思维的,如分析、推理、评价、预测等。仅仅通过记忆知识点无法有效回答这些问题。
4.会指向学科内(有时是跨学科的)重要的、可迁移的观点。
5.能引发其他问题,并激发进一步的探究。
6.需要证据和证明,而不仅仅是答案的问题。
7.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反复出现,也就是说需要反复不断的使用和修订的问题。
学生在面对这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时,会处于不断发掘问题深度并丰富问题内容的状态,从而语文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顺应特点是手段。
即顺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况,让课堂的主体真正变成学生。教育工作者要实施创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发扬民主课堂理念,尊重学生的内心想法,完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把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指引学生自主学习,变成学习的主人。
(五)灵活引导落实效。
比如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大,不会再长大。”为什么像一叶扁舟?这里要想有实效,就要这样问:你们说地球跟茫茫宇宙比很小,那扁舟是什么形状?(像月亮、橄榄、镰刀)那为什么不说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像橄榄?像镰刀?偏偏要说一叶扁舟呢?要通盘去考虑,至少要找到几条理由才行!理由一:扁舟对应前面的茫茫宇宙,扁舟在大海里航行,很容易被掀翻。理由二:联系后面宇航员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啊,真的像一叶扁舟在茫茫大海里。联系前面继续找,理由三:可再生资源变得不可再生了,不可再生资源已经枯竭了,这个地球真的已经变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样灵活引导,才能训练有实效!
结语
在新时代政治经济背景下,国家发生对语文思维,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在教育发展中有无法取代的作用。在小学过程的阅读教学阶段中,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培养语文思维,不但可以让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并且还可以为小学阶段学生将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吉春亚老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