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有: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内容。单元教学较之课时教学更加注重以数学整体视角培养整体素养,因此单元教学更能迎合课程整合的理念。因此,本文将从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特征以及方法入手,通过理论和实际教学经验,为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数学;单元教学;
引言: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和渠道,因此一线教师应着重思考如何做好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高中数学作为拥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教学过程之中要充分考虑该学科的特点,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数学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学科基本能力和知识的技能,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对高中阶段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和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数学素养。因此,教师在备课和授课的过程之中要注意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实施单元教学设计,教师要注意对于单元的定义,不要只局限于教材编排的既定单元,而是利用教学主题的眼光系统的看待教材,找寻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串联成为新的单元。教师通过不同板块之间的重新整合,对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深化教材。
1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特征
1.1整体关联性
单元教学设计中最为重要的特质就是整体性,要将教学看作是一个整体,密切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关联。知识内容、教学安排和学生认知结构的整体把握才能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学习之中得到提升。知识内容的整体性有助于教师确保数学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同时也可以在课标要求之下明确教学内容的定位与要求。统筹教学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将每个小的知识点放到高中数学整体之中审视,确保教学活动在单元整体思想的统领下进行。学生在每个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不同,而高中高强度的学习会使学生产生认知和心理上的差异。整体把握高中阶段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基于一个主题或模块的数学单元教学内容可能会跨越年级或教材,从而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的吸收和消化。
1.2阶层递进性
阶层递进性指的是各个单元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排列,知识之间要有较为明显的坡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由于知识的递进性,所以教学设计要依照其也有相关地递进性。
这不仅能够体现出数学学科较为缜密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同时也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虽然单元内的知识点有些在表面看来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其各自承担的教学任务和核心素养培育任务,在这一面上来看高中数学各单元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之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递进性,课堂设计要做到前一节课是后一节课的铺垫,将单元之间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加系统的学习高中数学。
2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方法
2.1选定单元内容,对应核心素养
合理规划单元内容是单元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师充当着选定单元内容的决策者。因此,教师要通过了解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和制定单元教学的内容。划分单元内容可以借助数学思想的方法,以此作为线索组织排列单元教学内容。首先教师要熟悉高中阶段的教材,找出具有同一数学思想的内容将其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单元。例如,在高中阶段的函数与方程、简单线性规划、解析几何,导数的应用等都是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将其进行整合成为单元系统讲授,以此在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
2.2编制单元及课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并且引领着教师教学向着特定的方向前进。因此钟启泉曾提出:单元教学设计的意图不仅在于将有关内容进行统筹优化,以凸显方法或价值观目标,同时需将目标进行分层、分水平的系统设计,从而去实现教学目标1。所以在单元设计的过程之中要注意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且每个知识点的学习要落实到具体课时完成。例如学习函数单调性的过程中树立教学目标就能明确教学方向,从而更好的规划每一步的教学步骤。因此就可以首先利用代数、几何等方式研究函数单调性,从而引入导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核心素养;进而通过单调性的相关内容,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之间知识的联系性,从而发展学生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最后通过导数解决函数单调性问题,学生能够学会用建模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学目标的作用下,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从而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有了针对性的培养。
结语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并且数学学科较为抽象,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而教师方法的选择能够起到帮助学生更好学习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非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应该在实践教学之中落实到每科教学工作中。教师只有明确自己的教学方向,并且提高自身要求,对教材有较为系统的把握,才能更好的规划出单元教学所需要的内容,以此完成高中阶段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