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核心价值观的巧妙渗透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6期   作者: 时桂花
[导读] 本文主要研究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核心价值观的巧妙渗透。
        摘  要: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的最基础的学科,教师需要不断的升级教学模式,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可以在较大的程度上助力学生养成较好的生活与学习行为。本文主要研究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核心价值观的巧妙渗透。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核心价值观;巧妙渗透

前  言:我国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念是我国国民处事、行为的标准典范。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将原有的教学思维体系重组,运用新型的、先进的教学模式与策略,将核心价值观巧妙的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够润物无声的被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熏陶,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一、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核心价值观的特点
(一)显性与隐性的统一
核心价值观念具有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显性特征也就是每个人的处事标准、思想行为都能够较好地体现其具备的核心价值观念。对于犯罪分子来说,能够显现出其没有法治观念与和谐观念。那么,对于感动中国10大人物来说,他们就能够较好地显现出其具有友善观念、和谐观念以及诚信观念等优质的核心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念具备的显性和隐性特征又体现在,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不必将核心观念摆到桌面上来说,只需针对某一件事情,表明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就是渗透核心价值观念的最好体现。这就是核心价值观念的显性与隐性,教师需要将显性和隐性有机的统一在一起,正面与反面的为学生渗透核心价值观念。
(二)渗透性与感染性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核心价值观念是可以“分享”的,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和感染性。教师拥有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就会教授出拥有正确核心价值观念的学生。例如,教师在讲解《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曹操时,能够正确的对曹操这个人物形象进行点评,那么,就能够证明教师具有公正的核心价值观念。在评判一个人的时候,不能片面的对其进行评价,需要互换思考,站在他的角度立场去考虑问题,从而做到公正。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为学生传授的就是公正的核心价值观念,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这一素养的渗透和感染,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做到公正[1]。
(三)灵活性和针对性
    运用语文学科对学生开展渗透核心价值观念教育的时候,可以运用核心价值观念具有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其中所谓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对某类事物或者某个价值观念进行讲解。教师只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对某一篇文章,某一个知识内容,某一个词语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提炼其中富含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对文章、知识内容或者词语进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灵活地将价值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状况下,领略到核心价值观念的真谛。每个学生都具有特殊性,每一个核心价值观念,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词语存在不同角度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在对语文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需要有针对性地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细致地讲解,让学生意识到其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深入的体会到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核心价值观的策略方法
(一)创设情境渗透法
现阶段,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可以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运用情景渗透法,将核心价值观念较好的传授给小学生[2]。在信息化时代,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找春天》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将相关的、较为优质的《找春天》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细致的观看,在观看之后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春天景色的报刊,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优质视频与报刊感受春天带来的美景。创设寻找春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深入的体会到春天的生机盎然,生机勃勃,促使学生能够走入自然,亲近自然,将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的核心价值观教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二)因材施教教学法
小学阶段的语文老师需要深刻的意识到: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不同点 教师需要深入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掌握好每个学生的特征[3]。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与处事方式,教师需要运用语文课程教学活动,将核心的价值观渗透给学生。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学生为人处事的准则以及合作交流的沟通技巧等,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例如,对于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学生,语文教师在讲解违法乱纪的事情时,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调皮捣蛋也需要有一个度,我国是法制国家必须要遵纪守法,在润物无声中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哪些做法是不对的,并且及时的改正。
(三)人物形象分析法
在运用人物形象分析法渗透核心价值观的时候,要品味人物的描写特点,有效感知人物的生动形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将文章脉络和具体内容与作家的创作背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深入的了解到作家刻画的人物特征、语言特征、外貌特征、心理特征以及行动特征。对人物进行深入的分析,较好的把握人物具有的性格特点,从而能够在深层次上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4]。感知到人物的形象之后,学生就能够较好地了解到人物是否具备优良的品行,让学生能够在品味人物特点的时候,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教师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合理的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分析,概括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并且让学生对文章的细节进行阅读,每个故事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鲜活的形象,或是好的或是坏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时候,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度量品行好坏,性格特点好坏的准则,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行为品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
(四)作文渗透法
作文模块一直都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模块,在教授小学阶段学生语文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作文渗透法,将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例如,教师在讲解完《第1次拥抱母亲》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布置作文,以母亲为题,写一篇文章。由于《第1次拥抱母亲》这片文章主要展示的就是母亲与孩子间的亲情,着重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学生在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感触颇深。教师为学生布置此项作文题目,能够在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记忆同时,还可以使其深刻的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教师需要不断的挖掘作文的潜在价值,在讲解作文技巧、阅读优秀作文以及布置作文的时候,都将核心价值观念渗透其中,让学生能在写作文的各个环节之中都能够较好的培养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5]。
结束语:
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终身性与发展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创设情境渗透法、因材施教教学法、人物形象分析法以及作文渗透法的运用,丰富革新语文教学模式,从而较为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李祥.略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策略[J].学周刊,2020(17):67-68.
[2]严巧玲.刍议小学语文课堂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J].学周刊,2020(18):117-118.
[3]张江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寓习作教学之我见[J].青海教育,2020(05):31.
[4]闫海波.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导入与价值探寻[J].中国校外教育,2020(14):86-87.
[5]王静.巧妙渗透  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价值观的渗透[J].语文知识,2016(24):67-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