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充满这对祖国、对人民、对亲朋好友的真挚情感,语言文字也传递着各种不同的情感。因此,小学语文的教学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必须同时进行情感教育。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入手,主要依据三个方面讨论并分析了展开情感教育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小学语文教育受传统认知模式的影响,看重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况,很少涉及情感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容易缺乏正确的情感认识,导致学生产生不正确或偏激的想法。教师需要摆脱语文教学是单纯智能教育的片面想法,从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进行教育,将教学重点放在情感的升华上,促进学生在课上得到情感的熏陶与培养。
一、创设情境,感悟词义
在开始教学活动前,教师必须深入研读课本,深入分析语文课本中蕴涵的内容以及优美的语言。利用课本内容建立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创设具体的情境,才能够诱发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真正走进课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令人难忘的场景。只有将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和感受,才能够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激起学生的主体性,并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索研究。
例如,在教学《春夏秋冬》时,教师可以利用煽情的文字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结合具体的图片让学生能够展开想象。教师出示春天春风吹动柳树的图片,然后结合充满情感的语句进行授课。教师:“同学们,通过我们本节课的学习,观察这幅图片,大家能够找出这幅图片中蕴含的哪些词语或者哪些字呢?这些字词在和大家捉迷藏,大家一定要积极行动起来哦!”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识字教学与大自然的风景结合起来,将学生带入春天的景色中,然后运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能够找出图画中涉及的字词。在之后找字、找词的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得到良好的利用,将抽象的词语与生活经验进行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词语的意义,将字音、字义等语言文字的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感受抽象的语言。
二、提倡朗读,感悟情感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学生体会到“意会”的微妙之处,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进入意境,了解作者所描述的场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阅读素养才能够得到提升。
在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十分重要,教师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合艺术学科(如音乐),增强自身阅读的感染力,利用音乐动人心弦的节奏和旋律,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文章内容和情感。
例如,在学习《观潮》时,为了做好学生的示范朗读工作,笔者在教学前就依据自己的朗读节奏和朗读时间设计了相应的音乐课件,试图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音乐来辅助朗读。在课上,笔者首先进行了示范朗读,主要是通过铿锵有力的朗读,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钱塘江大潮时的奇观。课文开始利用舒缓平静的音乐引入朗读节奏,为之后情感的爆发做足充分的准备。随着轰隆隆的响声的到来,潮来了,此时音乐需要进行变换,结合笔者在朗读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随后,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语气和节奏来进行课文的朗读,结合音乐的辅助作用,使得学生能够更强烈地感受到涨潮的壮观景象。
三、激发情感,情理相融
教师自身的情感,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只有教师具备崇高、丰富、纯洁的情感,才可以以正确和积极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保证自己的情感是足够充沛的,按照心理学中的情感转移原理在“入情—移情”的过程中开展教学,激起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力图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很难针对文章产生个人的情感或看法。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所决定的,学习能力和年龄特点限制,使得学生很难站在情感的角度上分析问题,并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情感的积极性,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不倡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谈论问题的看法,而是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视角、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看待问题或现象,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情感。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动作等无声的词汇,传递大量的情感信息,与学生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总之,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还能够让学生在感受到情感熏陶的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有祯.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及策略[J].甘肃教育,2018(13):53.
[2]李伟伟.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