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主探究是新课改非常提倡的一种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堂应用自主探究法,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更好地达成教学三维目标。本文将以《春》教学为例,来详细谈一谈自主探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字:初中语文 自主探究 创设情境
一直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习惯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方法为学生授课,这不仅会使得课堂氛围沉闷枯燥,还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学生的主体性受到了教师的关注,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感受,越来越懂得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使学生充分地体验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而产生的,关于自主探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应用,本文将以《春》为例,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注重评价,改善不足”三点上进行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对人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很多教育家都有所提及,像苏霍姆林斯基、卢梭、布卢姆等等。初中生对学习缺乏目的性,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情境教学是一种能够快速调动学生情绪,并给予学生充分感官体验的方法,在教学导入环节,应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目光,突出教学主题,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执教时,笔者首先应用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一提到春,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一片绿油油的景象。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歌颂春天,同学们知道哪些?”由此设问引出“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并配相关图片冲击学生的视觉神经。接着,通过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插画师、春天是美丽的天使,向学生提问:“你喜欢春天吗?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在一两位学生回答后,引出:“在朱自清先生眼里,春天是美丽的,是新鲜的,是充满活力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朱自清先生笔下如诗如画的春天吧。”这样做,能够在师生互动中、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究文本的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批判,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懂得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自己处于一个引导的位置,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并获得更深刻学习感悟。实际上,有了小学六年做基础,初中生已经是具备学习能力的人了,所以在执教《春》时,笔者便大胆的安排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文章细节,体会中心思想了。
在合作探究环节,笔者首先将学生科学的分为了四人一组的多个小组,其次在幻灯片上呈现问题,鼓励学生阅读分析、探究。即: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你为每个层次起上合理的名字。2.文章细笔描绘了春天哪些景象?构成了哪几幅美丽的图景。3.阅读春草图部分,分析文章从哪些方面写春草,体现了春草什么特点?这段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4.阅读春花部分,注意朗读基调,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分析喜欢的原因。之后,从写作角度、写作顺序、修辞方法上进行分析。5.阅读春风图,分析文章从哪些感觉写出了春风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在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整体的感知文章,细腻的分析文章,不仅能够加深对文章的印象,更深入的体会中心思想,还能够逐渐地养成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
三、注重评价,改善不足
评价也是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地知不足,从而在经验的总结中取得进步。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必仅局限于对学生的点评,还可以组织学生相互评价,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自己的问题。除此之外,评价也不能仅仅注重结果,还应该从过程出发,客观的评价学生的表现,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春》这节课的最后,笔者首先对全班学生做了整体评价,表扬了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态度。其次,组织学生在组内基于活跃度、参与性、答案结果等进行相互评价并打分,由于学生经历了一起学习的过程,所以他们更清楚彼此在探究时的表现。然后,要求每个小组上交一幅关于《春》的思维导图,由笔者检验学习成果。最后,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加深印象。
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实施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一种非常科学的选择。自主探究式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学生深入的感知文本,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发挥自主探究式教学的优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静娴.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观[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254-255.
[2]王晓磊.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探析[J].华夏教师,2018(20):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