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分层结构管理对产科病区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4月4期   作者: 尹菊芬
[导读] 总结分析护士分层结构管理对产科病区护理质量的影响


                   尹菊芬
 (曲靖市妇幼保健院产三科;云南曲靖655000)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护士分层结构管理对产科病区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8年2月我科对护士进行分层结构管理,观察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前后各项护理质量,统计对比2017年2月及2019年1月的满意度。结果  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后,基础护理质量、专科护理质量、健康宣教、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及护理文书质量各指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孕产妇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士分层结构管理模式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必要性。
关键词:护士;分层结构管理;产科;护理质量

  卫生部年发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要求各级卫生机构将护理岗位工作职责、技术要求与护士的分层次管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护士的作用[1]。产科病区对护士的能力要求较高,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保障护士的护理能力不断提升,才能增强护士职业能力。现阶段大部分医院产科病区均行统一性护理模式,这一模式不利于优化产科病区护理资源,极易造成护患关系紧张问题[2]。我科是2016年11月份新成立的科室,护理人员来源和结构较为复杂,为使科室管理整体得以规范、统一,在培训、管理等方面一直倾向全员化进行。现将我科护士分层管理情况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1基本资料 我科现共有20名护士,均为女性,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工作能力,实际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层次,其中新护士2名,一级护士3人,二级护士10人,三级护士3人,四级护士2人。岗位职数为一级护士3人,二级护士10人,三级护士3人,副护士长1人,护士长1人。年龄23-45岁,平均(34.2±5.6)岁。共44张床(不包括新生儿床位。)
1.2护士分层管理方案实施与评价指标(1)分级定义及层级条件  护士分层框架将护士分为四层四级,即专科护士、责任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分别对应护士四级、三级、二级和一级。(2)工作模式 病区分两大组,每组22张床位(不包括新生儿床位)。白班每组安排一级护士1人、二级护士1人、三级护士1人,组内护士平均负责8张床位。这三人合作配合负责一大组孕产妇及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三级护士全面负责本组孕产妇及其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每天根据组内护士工作能力和本组孕产妇及其新生儿的情况分配各位护士包干的床位,且其具体负责4-6个危重疑难的孕产妇及其新生儿的护理;指导二级护士完成专科疑难护理操作和有特殊需要的孕产妇的护理工作;对组内下级护士的工作进行质量监督。二级护士在三级护士的指导下工作,具体负责8-12个孕产妇及其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指导一级护士完成正常孕产妇及其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一级护士在二级护士的指导下工作,具体负责6-8个正常孕产妇及其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如果有机动的二级护士,则帮助两组的二级护士做一些病房管理的事务,如物品的消毒、清点,抢救药物的管理等。(3)分层业务培训:按照不同护理人员分层情况制定出分层业务培训计划,明确业务培训目标、理论知识要求、护理操作要求以及业务培训后需要达到的要求等。依据不同层级护理人员日常工作职责进行针对性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
1.3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及方法
  每月组织对各病区的护理质量检查(由护理部组织),包括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质量、健康宣教质量、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及护理文书质量。在各产科病区中随机抽查5例住院时间3天及以上、护理等级2级及以上的孕产妇,采用实地询问责任护士、孕产妇和查看资料,综合评价护士的护理质量,各项评价指标均采用百分制,将检查结果反馈各病区。护士长和责任护士长根据反馈结果提出整改方案并实施。产科大科负责追踪存在问题的整改和落实。本次观察数据采集时间段为实施分层管理的前后各1年时间。2017年2月-2018年1月为实施前,2018年2月-2019年1月为实施后。回顾性统计对比2017年2月及2019年1月的满意度。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前后各项护理质量比较  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后,基础护理质量、专科护理质量、健康宣教、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及护理文书质量各指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3 讨论总结
  分层结构管理与常规护理管理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主要有:①合理分层:提高护理团队能力。根据护理人员业务能力、工作经验等将护理人员分为不同层次,通过分层管理保证不同层级护理人员可满足当前护理工作要求,通过分层次管理,共同为患者提供服务;②业务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护理人员分层后,不同层级人员在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等方面较为接近,业务培训中能够保证培训效果,且保证了业务培训的针对性,共同促进不同层次护理人员业务提升[3];③保证护理的全面性:分层次后,不同护理人员有着对应的岗位职责,且岗位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实现了各项护理管理的规范性,比如规范护理文书书写、注重对患者的人性化护理、关注患者隐私保护等。
  总之,护士分层结构管理模式能提高基础护理质量、专科护理质量、健康宣教、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及护理文书质量各指标,提高孕产妇的满意度,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必要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北京卫生部办公厅.
[2]章晓军,李信群,黄群,等.产科病区护士分层管理对护士及孕产妇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5,14(6):569-571.
[3]陈萍.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产科护理质量的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21):
183-1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