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SBAR沟通在儿科转送ICU护理交接中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4月4期   作者:张雅博 于祺媛 陈永玲
[导读] 观察SBAR沟通在儿科转送ICU护理交接中的应用效果。


张雅博 于祺媛 陈永玲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471000)
【摘要】目的:观察SBAR沟通在儿科转送ICU护理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儿科ICU 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4例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儿科转院ICU护理交接中是否行SBAR沟通将患儿分为对照组(32例:未行SBAR沟通)与实验组(32例:行SBAR沟通),比较两组患儿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交接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3.13%)比对照组低,且实验组患儿儿科转院ICU护理交接平均耗时对照对照组短,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儿科转送ICU护理交接中SBAR沟通效果好。
【关键词】SBAR沟通;儿科;转送;ICU;护理交接

   ICU患儿病情重、病情变化快且危险性较高,由于患儿在年龄较小,且认知能力相对较低,儿科转送ICU护理难度大,在儿科转送过程中易引发不良事件,增加医患纠纷发生风险[1]。本次研究比较我院儿科ICU 2018年12月-2019年12月32例儿科转送ICU护理中未行SBAR沟通患儿以及32例儿科转送ICU护理中行SBAR沟通患儿交接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儿科转院ICU护理交接耗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ICU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4例患儿按照儿科转院ICU护理交接中是否行SBAR沟通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行SBAR沟通(n=32):男、女分别19例、13例,年龄/平均年龄为:3岁~11岁、(8.02±0.12)岁。对照组未行SBAR沟通(n=32):男、女分别18例、14例,年龄/平均年龄为:3岁~12岁、(8.01±0.14)岁。本次研究对象在性别、平均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验证无明显差异,P>0.05。
1.2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参考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主编第八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相关疾病临床诊断标准,患儿均入院确诊收治到儿科ICU病房。(2)患儿入院期间均由患儿直系家属照料。排除标准:(1)排除先天性脑发育不良患儿。(2)排除临床诊疗资料不全的患儿。
1.3方法
1.3.1对照组(传统儿科ICU交接班模式),交接人员与ICU护理人员在患儿床边对患儿相关情况进行核实,并对患儿治疗方法进行口头交接,对于转运交接单中不清楚、不详细的地方,双方进行交流,交接人员与ICU护士均在核实患儿生命指征、病情、治疗方案等相关情况后在转送交接单上签名。
1.3.2实验组(儿科ICU交接中行SBAR沟通模式):(1)Situation(现状):患儿姓名、住院号、床号、入院主诉、入院病历、临床诊断等相关情况。(2)Backround(背景):患儿既往病史、过敏史、近期治疗史、是否行输血或其他特殊治疗,转送人员与ICU护理人员检查管道明确标识、管道置入长度、管道畅通情况。


( 3) Assessment(评估):转院人员与ICU护理人员评估患儿生命体征、神志以及危及患儿生命的危险危因素。(4) Recommendation(建议):结合患儿评估结果指出高危因素以及交接意见。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儿科转送ICU护理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儿科转院ICU护理交接耗时。
1.5统计学处理
   SPSS21.0系统处理结果数据,(%)表示的百分数应用χ2检验,(±s)表示的平均值应用t 检验,P值超过0.05则表示组间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儿儿科转院ICU护理交接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如下,实验组患儿输液渗漏、管道脱落以及坠床等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分别为1例、0例、0例。对照组患儿输液渗漏、管道脱落以及坠床等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分别为4例、4例、1例。实验组患儿儿科转院ICU护理交接中不良事件发生率(3.13%)比对照组低(28.13%),χ2=5.213,P<0.05。
2.2比较两组患儿儿科转院ICU护理交接耗时,具体情况如下:实验组患儿儿科转院ICU护理交接耗时为(4.67±1.34)min,对照组患儿儿科转院ICU护理交接耗时为(11.54±1.33)min,实验组患儿科转院ICU护理交接耗时比对照组短,且两组患儿科转院ICU护理交接耗时经对比分析差异显著,t=21.453,P<0.05。
3讨论
   儿科ICU转送过程中易因患儿、患儿家长对疾病诊疗认知程度低,从而延长交接时间,增加患儿交接过程中坠床、管道渗液或管道脱出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因此优化儿科ICU转送流程对优化患儿临床诊疗干预效果显得十分重要。儿科ICU转送中诊疗护理干预的连续性是保证患儿各项生命指征平稳的重要因素,一日交接过程中出现沟通障碍,易发生医疗差错,甚至影响患儿治疗效果。传统儿科ICU交接护理过程中对交接内容、交接顺序未进行规定,继而增加了儿科ICU患儿转送过程中患儿诊疗资料的缺失。 SBAR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沟通模式,该沟通模式的应用意在完整的传递患者相关诊疗信息,该沟通模式近些年被国外广泛应用在麻醉科、急诊科、重症监护,SBAR沟通模式分别是由Situation、Backround、Assessment以及 Recommendation等四个英文首字母组成,患者在转送过程中在SBAR沟通模式下可帮助交接人员全面了解患儿病情,为后期积极采取对症治疗创造了条件,可有效避免患者交接过程中信息缺失或信息混乱,造成转送不良事件,提升诊疗护理效率[2]。
   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患儿儿科ICU转送交接护理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转送耗时比对照组短,综上所述,儿科转送ICU护理交接SBAR沟通模式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艳,徐依,刘美丽, 等.SBAR医护沟通模式在儿科病人转交接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19,33(24):4271-4274.
[2]陆群峰,杜桦,张建萍, 等.SBAR沟通模式在儿科急诊患儿转运交接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14):1715-17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