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交流让学生习作得法受益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刘启珍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潜力——“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

湖北省潜江市园林二中 刘启珍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潜力——“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因此作文的批改不能老师包干,不能越俎代庖,不能让作文的主角成为旁观者,成为看老师批改的看客。作为语文教师就应正视学生作文的自改与互改,特别是互改,学生反复动脑动手的过程,实际就是主动探索作文规律,继而掌握作文真谛的过程,也就是实践出真知的过程。
        初中“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记叙文这种文体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生活中都用的着。训练学生写具体、生动、形象的记叙文很有必要,要把写好记叙文作为初中阶段作文训练的重点。目前写作要求已不限文体,这本来是想给学生更多选择的自由,更大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但我们的学生作文却四不象,说它是记叙文,内容不具体,全文没有描写;说它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及特征又不清楚不明白;说它是议论文,又不能做到有理有据。那么老师怎样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效的进行写作技法指导,迅速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下面就以记叙文为例,谈谈我是怎样在作文互评互改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
        一、习作交流
        首先是观察生活、获取素材。这被观察到的生活原型、实有的事物(物象)因“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到作者的眼中就发生了艺术变形,这眼中之物(表象)非物象了,这一变形因人的错觉、幻想、移情、通感等现象以及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阅读积累的不同,从物象到表象的结果不同。学生因个体差异对于他们同样经历了的事物,观察的角度、深度不同,因而能激发他们观察事物的热情的方法就是交流欣赏他们自己的作文。
        其次是构思阶段。这构思是由眼中之物(表象)转化为胸中之物(意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作者的头脑这个“加工厂”中进行的,在加工厂里它把贮存的已有表象分解、拆散、碾碎,然后按照作者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熔铸而成。写作主体的构思充满了创造想象,其精神往往处于极度亢奋的灵感状态之中,这一灵感思维结果会激发另一个人的写作灵感。
写        作的第三步是完成作文。这是写作者要将头脑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象用语言文字传达给读者的过程,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如何,就决定了他作文是否流畅、是否有文采等。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思维结构完全相同的两个作者,千姿百态的客观世界与各个不同的主观世界以不同的方式结合,构成了不同的组合形态,从而方产生出了丰富多彩的记叙文章。交流欣赏同学的美文,可以启发学生借鉴别人的写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习作互评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随着单元教学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反复训练。名师大家的文章是他们的范本,可同学的作文,更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欣赏同学的作文,他可能有羡慕、有嫉妒、也会有不屑,不管怎样,在同学文章里他能感受到别人的成功之处,哪怕只有一个精彩的片段,一个最佳的词语,或者是自己想说却没有找到适当的表达的方式的内容,在同学这里获得恰当描写的启迪等。欣赏自己的作文,倾听同学的欣赏,可以找到自信,弥补不足,写好作文的欲望表现的更强烈。



        我每周给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欣赏他们自己撰写的记叙文。互评互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每一位同学的习作水平,因此他们还是要把在教师范改、师批生改等环节中习得的方法运用到自主修改习作的过程中去。这一环节是最为关键的,也是交流作文的最终目的。因此,当学生初步具备互评互改习作的意识和能力之后,我们就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习作。让学生自己一边读自己的习作一边修改。学生自改时要求反复吟诵,通过慢速阅读、快速默读等形式发现问题、分析修改。修改后可把习作读给其他同学听,请他们提意见,再进一步修改。最后让学生自己上讲台在班上朗读,供同学品味欣赏,还可以让学生谈习作修改的好处,谈自己在修改中的体会。班级里也可定期举行习作展评等活动,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习作成果,以成功的体验来补偿习作修改过程的艰辛,增强改好习作的信心,维系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文章的来源:一是学生自荐,二是小组推荐,三是老师推荐。比如,文好题一半,有的题目新颖,有的以内容概括或线索、主题为题;有的同学语言优美,有诗意;有的文章结构有特色,过度衔接自然,采用题记、小标题等形式,有标志性的词语显得层次分明,有的注意点题,首尾呼应;有的同学细节描写细腻感人;有的同学善于联想和想象………谈缺点也可以,但老师是先提醒学生,为表示自己的诚意,不伤害同学的自尊心,用语要委婉一点;尤其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同学,避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出他的不足,因为我们的着眼点主要是欣赏其长处,汲取其营养。
        三、习作所得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说:“写得好的本领,其实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互批互改,能使批改者发现别人的长处与短处,“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对于被批改者而言,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作文在同龄人之间的看法与影响,这无形中就给写作者注入了压力和动力。这种方法,比老师指出优缺点更有效,留下的影响更深刻。平时的阅读教学,名家的写作技法,学生还是觉得可望而不可即。而学生在互评互改中的经历了,他们不拘格套的表达,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操作起来可行性强,学生更容易接受。
        上完课,我反思,以前怎么教不会,主要是因为没有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学生没有相同的文章交流,指导也无法开展。其次,方法不明确。没有将“感受”具体到“联想”这个层次,学生的体会自然无法深入。所以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不然,学生思维打不开,想不到自然就写不出。学生会写,其实是会将平日积累的抒发出来,会想的人一定会写。在这堂课堂,学生互相启发,思维互相碰撞,回答妙趣横生。大家都因为战胜了这一难题而充满成就感!交流完后,大家奋笔疾书,有两位学生最先修改完成,在班上朗读了自己的佳作.学生清楚明白了写记叙文的几个要点:要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要围绕话题(题目)来组织材料安排结构,要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在作文中也暴露出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比如,在内容上,找不到现实生活的热点,看不清事物的社会价值;在表达上,存在着记叙文多叙述少描写的习惯;在主题上,存在着就事论事,人云亦云的现象;在语言上,缺乏典雅或精彩的书面表达追求。老师的课堂小结不可忽视,每次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重点解决一个问题,提醒他们写作时注意,更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描写、议论、抒情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要学习使用一些表现手法为自己的文章润色等。
        总之,学生的作文在互评互改之后被同学欣赏,这对他的写作是一种莫大的鼓舞,促进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培养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和鉴赏能力,评估者在批改他人作文的同时,实际上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他们能从同学的镜子中醒悟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他们在肯定作文中的优点的同时,实际上也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以后写作的热情就会继续高涨。在对同学的优秀作文产生的震撼中,也激发了他们努力写好文章的美好愿望,这对全班同学都有促进作用。这样每周一次的习作互评互改已成了同学们期待和向往的活动,这种交流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一次次互评交流活动也会让孩子们的思维灵动,习作妙笔生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