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获取和解读文字型材料信息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柳金光
[导读] 高中地理学习的误区。

平凉市第二中学    柳金光

        一、高中地理学习的误区。
        长期以来,大部分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存在理解方面的误区,认为地理学习只需要死记硬背,特别是在考前突击背几天就能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忽略了地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特别是忽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学生在高一高二的基础知识考试中,地理成绩较好,但进入高三综合学习后,地理成绩普遍下降。
        高中地理内容比较抽象,部分文科学生对地理学习丧失信心,失去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进入高三年级学习成绩明显下滑,这是大部分高三文科学生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方面欠缺。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十分敬业,精心备课,认真上课,详细批阅作业,对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性管理也十分细致,但是很多老师有这样的感慨:高一高二辛辛苦苦的教学工作和高三的综合复习严重脱节,很多在高一高二培养出来引以为荣的得意弟子,面对高三综合题,成绩一落千丈。师生在高一高二辛勤付出,没有在高三得到应有的回报。主要原因是:高一高二只注重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做高考题时获取不到关键信息,审题不清,死搬硬套,答非所问。
        二、培养学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面面俱到,一讲到底,把基础知识讲得十分详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时间过少,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很多高中地理课成了资料的照搬课,记笔记课,勾画重点难点课。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能让教师把课堂的重点放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防止课堂教学的盲目,把基础知识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让高一高二的教学和高考紧密对接。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相当一部分老师给学生勾画了很多课本和资料上的内容。甚至有的老师给学生印发了几十页的识记资料,硬性要求学生识记,并在课堂上进行盯背。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花了大量时间死记硬背这些资料。但是死记硬背的内容在高考做题中不会应用,学生的高考成绩很难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政治信息能力的培养,能让教师课堂教学突出主干知识学习,从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减少学生重复低效的学习任务,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对教师而言,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能让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针对性更强。有利于课堂教学和高考紧密相连;有利于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有利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提高课堂效率。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低效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对学生而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强,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审题能力。减少低效的死记硬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让平时的政治学习和高考紧密相连。学生在做高考题时能抓住关键词,读出出题者的意图,有针对性地进行作答,减少背死搬硬套带来的盲目性。



        三、地理信息的主要类型: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信息呈现形式多样,主要有文字信息、数字信息、图像信息。
        1.文字信息:主要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包括试题中的材料和题干。
        2.数字信息:主要以数字和图表的方式呈现,包括材料、题干、图表中的数字信息。
        3.图像信息:主要以图像的方式呈现,包括表格、曲线图、统计图、景观图等。
        四、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是对给出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找出关键信息,对关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转换迁移成自己熟悉的信息,最后解答实际问题。
        1.关键信息的获取:根据问题找出关键信息,排除无用信息。
        2.关键信息的解读:对找出的关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陌生问题转换成熟悉问题,把复杂问题转换成简单问题。
        五、文字型信息的分类及判读。
        1.新概念型文字材料。提出新概念,并对概念的基本特点进行描述,描述概念的形成条件、发展过程、今后发展趋势。在描述过程中会隐含部分信息,描述的专业性一般比较强。要求学生通过所给的文字信息找到关键信息,并对关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转换,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由已知信息推导隐含信息。把陌生的信息转成熟悉的概念,将抽象的信息转化成具体的概念。
        2.说明型文字材料。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说明,描述事物发展过程的情景,让学生在描述的情景中体验事物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描述的情景一般包括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人物情况等。学生要在说明性材料信息中体会事物发展演变过程,探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找到事物发展的原因、发展过程、今后发展的趋势。
        3.案例型文字材料。给出真实具体的案例,描述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简述事物的主要发展过程。通过真实案例的描写,让学生对事物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总结案例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归纳案例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案例分析型材料要求学生从案例中寻找共性规律,分析案例产生的原因,案例本身的特殊性和普通性,案例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对今后类似事件的指导意义。学生要深入案例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从当事人和旁观者不同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不断变换观察角度,并理解事件本身反映的现实意义,从而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4.推理型文字材料。推理型文字材料是对事物产生的原因、过程、结果进行推理,并对可能发生的影响进行预判。这部分材料在叙述过程中时常会隐藏部分已知信息。有的材料对事物的产生条件、发展轨迹、产生的结果有严格的控制,最终事物的发展结果也在预期的范围内。有的是对事物的产生条件、发展轨迹、最终结果没有明确的控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预判事物最终发生的结果,要求学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求学生具备政治学科的素养和核心价值观。材料中的隐含信息要通过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推理过程。这部分材料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在平时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事物,预判事物发展过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