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点燃课堂 让课堂照亮生活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吴晓玲
[导读] “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这充分证明了语文对其他学科,对生活无所不在的渗透性。

四川省犍为县龙孔中心小学    吴晓玲    614400

        “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这充分证明了语文对其他学科,对生活无所不在的渗透性.然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曾几何时,我们无情地把生活关在了教室的门外,使得课堂、生活两茫茫。而今,课改的春风终于冲破藩篱,使生活与语文课堂真正地水乳交融在一起。人类的一切都源于生活,多彩的生活才是永不熄灭的火种,只有用生活点燃的课堂,才能燃起熊熊火光;也只有充满活力的课堂,才能把学生的心灵照亮,从而,指引他们走向生活中的正确方向。
        爱自生活来,真情奏响课堂序曲
        “爱”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有爱的注入,才能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变化。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以爱为名,通过充分的关爱,给学生的学习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但是从当下的教育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考虑,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做到关爱学生。因为学生的状态千差万别,性格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容和老师之间产生冲突,所以真正关爱学生的老师少之又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复制品式的人才给我们带来的未必就是美好,也许有很多无奈。在美国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情,杜鲁门在成为总统后,有记者进入他的家乡访问。在别人的观点中,杜鲁门是母亲的自豪和骄傲,但是杜鲁门的母亲却同样觉得她的另一个孩子也同样使她自豪。“他是做什么的呢?”记者问。“他正在地里挖土豆。”真爱无边!我们对学生的关注不能在于他是否真的成才,或者是否能真正成为我们眼中的“人才”,而是充分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更加快乐的成长,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当我们可以更加关爱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也会高涨。。在我们班有一位性格特别内向的女孩子,她因父母离异,学习成绩较差,又因经常成为性格暴躁的母亲的出气筒而倍感自卑,以至于上课常常发呆,作业走笔如飞,胡乱应付了事,并且成为班里最不合群的一个。我自从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心急如焚,下决心用自己的爱来温暖这颗冷却的幼小心灵。于是,我课下家访,向她的母亲讲述她的种种优点,燃起这位母亲对孩子的信心。我还多次以一个大姐姐的语气与她谈心,暗示她很聪明,我很喜欢她,她可以做得很好。在与同学谈心的时候,我启发大家通过许多名人成功的感人事例来谈对苦难的认识,有意识地请她也来谈,最后以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文章《感谢困难》做总结,当我动情地读完丈章,再抬头看她时,我从她激动的表情上看到了自己的成功。从此,她慢慢改变了,学习积极了,关心集体了,久违的微笑回到了她那美丽的脸蛋上。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有一次下课出教室,坐在教室门口的她轻轻地为我打开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那颗纯真心灵里饱含的尊敬,那一刻,我体验到了一个教师最为幸福的感情。是啊,“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激情,但是那点燃课堂激情的火种,需要用你一颗母亲般真爱的心灵,在生活的沃土中悉心培育出来,方能生生不息。
        灵犀一点通,课堂共历百昧人生
        文学艺术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艺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记录和表达生活的方式。高尔基曾提出这样的观点,读书虽然是一个平凡的事情,并不值得骄傲,但读书的过程中是传承人类文明历史的过程。所有的书本中都印证了一个灵魂,用灵魂最本质的智慧感染人类。因此,在教学课堂中,所有的课程活动都是学生和老师以及书本之间的灵魂沟通.那么在此时,教师要使尽“十八般武器”,扫除一切障碍,使这三者之间顺利传“情”,课堂变成师生经历书中描写的百味人生的舞台,每一节课,都共同经历一段与众不同的难忘人生。在这种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调动,这样的课堂才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学会如何学习,让学生能够真正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终身受益。为此,我在语文课堂上始终本着“为学生人生”的原则,做着不懈的努力。


这学期难度较大的《草船借箭》,离我们的生活久远,我引导学生讲与文中人物有关的三国故事,让学生自主讨论由这些故事和课文体会到的人物性格,使他们渐渐悟出“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然后把课文分为三部分,分小组分别抽其中一部分编课本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人物特点跃跃欲试,他们搜来了久违的“羽毛扇”,把扫帚改装成了“草把子”,船上酒席“一应俱全”,使我深深感到不是我在感染学生,而自己正在被学生感染着。更使我震撼的是,学生把人物的动作编得细致传神,添加的语言有滋有味,还保留了原文文绉绉的风格。我和其他“观众”看得入了神。最后大家一起评“自己最喜爱的演员”,说“长”论“短”,各不相让,掀起了一个又一个课堂高潮,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对人生的理解,就在这一个个高潮中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升华。在掌声中,我和学生在三国故事中一起成长,也因为这一次成长的激动,使我更加坚定了这样的信念:语文课堂是一门锦上添花的艺术,它的至高境界,就在于此——文章中的作者在倾诉人生,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怍者笔下的人生,并且用自己的知识积累、人生体验来关照这一人生,三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交相辉映,形成新的认识。如果不设身处地,融入文本这个活生生的世界,真实地体会其中的是非成败、酸甜苦辣,那课堂就是死板的、肤浅的、流于形式的。如果不能引导学生在别人的人生中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引发自己别具一格的思考,那课堂就是令人悲哀的。当然,学生喜欢的形式也是激活课堂的重要手段。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小组讨论交流,花样繁多的比赛,音乐、美术的衬托,多媒体的应用,辩论会,答记者问,编演课本剧等等,使我们的课堂越来越丰富多彩,这些引入入胜的形式,更贴近万花筒似的生活,它们就像催化剂,加速了课堂上生活气氛的生成,强化了学生的整体感受。有的形式本身就成为培养学生自信,激励其积极进取,正确认识生活考验的内容。也许这样的锻炼,给学生的影响比单纯解释一个词,一句话的意义要深远得多。
大笔写人生,天地间无处不文章
        有句话说得好: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都忘记后,剩下的就是教育。是的,鲜活的课堂的最大作用就是擦亮了学生的慧眼,让他们学会了怎样去审视人生,怎样去赢得人生。课堂的天地是有限的,生活是无限的,可是课堂的延伸就是生活的仝部。学生可以走出体验生活的课堂,却始终走不出同为课堂的生活。他们在课堂上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在生活中书写什么样的人生。有一个男生对爸爸很不满,因为爸爸总是盯着自己的成绩看,“只以成绩论英雄”,他在自己的作文中狠狠地“批判”了爸爸一通。于是,我让他在班上读了他的作文,同学们对他抱以深切的同情,有的学生大有“相知恨晚”之意。在这个同学感情宣泄得差不多的时候,我轻声问到:“我们还可以怎样看他的满肚子苦水?”“我们也要理解父母”“父母不管用哪种方式,都是爱我们的,就像我们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学到的一样。”“对,我同意。”“我也同意,父母的爱是相同的,只是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我们可以和家长谈谈各自的想法,互相理解,不是能把事情处理得令双方都满意吗?”顿时,课堂沸腾了,这个男生若有所思地坐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学习更加努力了,谈到爸爸就紧皱的眉头舒展了,显然,有一种新的力量改变了他。不久以后的一次漫画作文,要求同学们就一个女生被家长用铁链锁在钢琴边练琴而泪流满面的画面发表看法。很多学生不是一味地指责父母无情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并且写到要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可以和他们共同寻找好的解决办法。读着这些文字,我的心里涌动着一股热流,我知道,那是我可爱的学生善解人意的心灵在温暖着我,他们已经开始慢慢从课堂的“咀嚼”中,品尝到了生活的“滋味”。正像莎士比亚说的:“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如果一个教师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从书中获得了生活所必需的营养,他也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我们班还有一个女生的爸爸因犯法入狱了,她向我请假去看爸爸的时候,眼睛里没有丝毫的自卑,她悄悄给我看了她写给爸爸的信,那封信沉甸甸的,因为字里行间满是信心,满是爱。我们可想而知,这篇滚烫的信会给她的爸爸带来些什么。谁又敢说这不是天地间第一流的文章?“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对语文学习最难的最好的考验。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语文课堂,“路漫漫其修远兮”,理当“上下而求索”:如何从生活中走来,又该怎样向生活中走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