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法宝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夏晓丽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二龙学校小学部 夏晓丽  1312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做为农村教师的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该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呢?本人在教学中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手中的教材。
       课前,教师要先钻研、理解教材,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 ”,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填补空白,瞻前顾后,进而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例如:在教二年级孩子“轮”字时,教师应明确围绕该字交给哪些方面的知识,采取什么方法去教……只有这样,在教学过程才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恰到好处地解决一些旁逸斜出的问题,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
        二、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
        1.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资源。 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事。教师要转变观念,正确对待——用敏锐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快速作出判断,调整教学思路,便可以将错误成为新的教学的起点,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与点拨的作用。这样,课堂会变得更加真实,如同一汪清澈的泉水,富有生命力。
        2.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活起来。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例如.在刚刚执教的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第一自然段的时候,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与燕子、杨柳、桃花一样,能去又能回呢?用文中排比的形式表达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沉思了一会后,“小草枯了,有再绿的时候;青蛙睡了,有再醒的时候;春天去了,有再回的时候;太阳落了,有再升起的时候”……一些优美的文字便脱口而出。把这些文字加入文中读一读,成功与幸福感油然而生。
        3.充分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质疑的机会。在讲完每篇课文之后,我都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质疑问难。实践证明,我们在讲课过程是有祥有略的,不可能尽善尽美,学生的提问不仅可以弥补在课堂中出现的遗漏,而且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学们的提问,大到布局谋篇,小到词语的运用,标点符号的用法,关注细节,面面俱到。课堂教学因为有了学生的提问而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变得更加充实,更加完美。
        三、实现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在教学中我发现,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科之间有交叉性和兼容性,可以优势互补,开阔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的不足的现状,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例如在执教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专题的时候,把思品课的第二课《做不屈的中国人》与音乐课的歌曲《大中国》结合起来,借着新中国的七十华诞,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设计手抄报、板报,同学将热爱祖国的情倾注在写、画、唱之中,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教师要开发利用好校身边的环境资源。
        校内的花草树木,一年四季演绎着生命的轮回。我引导学生注意它们,体会“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含义;结合相关的课文理解和领悟“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的含义。这些资源的利用,使我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变得有滋有味,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就在身边,就在眼前;另外,尽管现代化教学设备在向我们走来,但受现条件制,我们以前用的小黑板、纸条还有用武之地。上学期,我试着在小黑板上写“每周送你一句话”,先是我来写,几周后,学生便自发积累许多名言警句,向同学推荐。更令人惊喜的是部分学生在课堂发言时、写作时恰到好处地利用上“只要用心就能赢得精彩”等佳句。不知不觉中丰富了知识,充实了头脑,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谓一举多得。
        五、引导学生利用好手中的课外读物。
        1. 利用课前3分钟    课前读自己认为课外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最吸引人的部分。上学期,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诵读《三字经》,天长日久,积少成多,不知不觉中熟读成诵。
        2. 推荐好文章    班级可以成立图书角,鼓励学生将家中的书带学校来交换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习资源的不足,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资源共享。在交换读物中,体会到什么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 运用积累本,教会摘录。语文学习,是一种积累和沉淀,没有止境。积累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好词好句,精彩的片段,诗歌、谚语、春联、广告语。打开学生的积累本,象万花筒一样,精彩纷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和信息得到储存,并能在写作或实践中及时提取,学以致用,厚积而薄发。
        最后,还要开发和利用好自身这一课程资源。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资源,一位教师就是一本“教科书”,教师的文化底蕴、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时刻注意运用自身资源,激活学生思维,力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利用的程度。
        总之,“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凡是现实生活中有的,且适合语文学习的都可以视为语文课程资源。相信只要我们树立强烈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意识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教师语文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语文素养会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必将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