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远怨思想随想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佟琳琳
[导读] 人和人之间总是缺少理解和信任,根据孔子的理解,认为“怨”的产生主要是人们“放于利而行”,他以一贯之道“仁”化解“怨”,提出在原则上“以直报怨”,在方式方法上以“忠恕”之道解怨,在目的上“求仁得仁”而“无怨”。

华育高新区学校   佟琳琳  邮编:114000

摘要:人和人之间总是缺少理解和信任,根据孔子的理解,认为“怨”的产生主要是人们“放于利而行”,他以一贯之道“仁”化解“怨”,提出在原则上“以直报怨”,在方式方法上以“忠恕”之道解怨,在目的上“求仁得仁”而“无怨”。
关键词:孔子、德性、忠恕之道
        一,矛盾的来源——放于利而行
        孔子认为怨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对于利的不当追求,即把利作为人生行事的依据。趋利是人之常情,夫子亦云“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天下熙熙攘攘,利来利往,因争利而生怨不可避免。若在上位者与民争利,轻则怨声载道,重则失去权位,周厉王就是一个明鉴。人人皆有好利之心,君子与小人无别。怨的产生也有基于社会交往、精神需求等方面的缘由。比如怨天尤人,比如女子与小人“远之则怨”(《论语?阳货》),比如怨贫,比如“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论语?里仁》)劳而有怨,比如念旧恶生怨等等.尽管这些怨的产生与物质利益没有直接联系,但其怨仍是由某种利导致。换言之,“利”不仅是有形的物质存在物,也可能是可感的精神存在物,如尊重、关爱、理解、宽容等等,当人们无法得到或做到这些时,同样会产生怨。对这类怨,孔子坚持君子取义的主张。面对他人的不理解,君子不气恼不怨恨。
        由上可知,对“怨”的纠结可归结为义利之辨。“利”不仅是可见的具体的物质利益,也可以是能被感知的精神需求。当“利”得不到时,人很有可能生怨,这是人之常情。但如何面对怨,如何化解怨,孔子坚持他的一以贯之之道——仁。
        二、解决矛盾的原则--—以直报怨
        孔子的“仁”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礼乐是人之文,“仁”是人之质。所以,“仁”才是人生行事的根本依据。故而,孔子认为以内心的公平正直来面对他人之怨,孔子认为如果以德报怨的话,那么以什么报德呢?他的意思是德和怨是不同的,如果同样报以德的话似乎没有是非标准。当然老子“以德报怨”主张同他的“道”是一致的;不过现实生活中大家都是凡人,不是上帝,无法像“道”那样齐是非。因此,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是说以公平正直来回应怨恨,以恩惠来酬报恩惠。明智旭大师亦解孔子之意,他说:“达得怨亲平等,方是‘直’。对待他人的恩德当然要报以恩德,对待他人的怨恨则应取平直的态度,即以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作为是非标准,这是仁义所在;即使他人误解也不报以怨恨,“人不知而不愠”也。这就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在“以直报怨”中正显露着君子的真性情,即以义之所在作为人生行事的根据,以忠恕回应他人的怨恨而非以怨报怨。这正是朱熹所谓“虽曰报怨,而岂害其为公平忠厚哉?”奉养父母时,(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若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在孔子心中,父母做了不当甚至不义之事,子女虽然在是非判断上应以“义”为尺度,但仍然尊敬热爱父母,即是说不因义损害父子之情。表面上,父子互隐似乎防碍了司法公正,但“隐”之中流露的是父子亲情,这是人最本有的仁,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故而,其“直”在不义的情形下也不容掩饰。因此,孟子才会认为“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
        三、解决矛盾的方法——忠恕而已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之道就是仁,而仁的内容可以说就是忠恕.孔子是将他的仁学贯穿于人生的始终,故言“吾道一以贯之”,因此,孔子解决或说化解怨的方式方法就是忠恕。何谓忠?朱熹注“尽己之为忠” 。反之,若对他人言辞苛责,心胸狭隘,只会树立更多的怨恨,故孔子认为“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孔子家语?致思》) 。这就是“推己之为恕”.整体上忠恕之道体现的是内心之仁;就远怨而言,忠恕之道所展露的是平直之仁,即“以直报怨”。北宋程颐对此深有理会,他说:“忠恕所以公平。造德则自忠恕,其致则公平”。 培养德行要从忠恕开始,忠恕的结果就是实现公平,因此“忠恕所以公平”。“公平”意味着不偏不倚,以仁义作为人生行事的根据,树立的是自己的德性;若他人不理解,也“人不知而不愠”,“以直报怨”而已。
        文王、武王直至周公,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行善立德,天下百姓翘首以待;反之,暴虐百姓的夏桀殷纣,与民争利的厉王,使民众怨声载道从而导致天命转移。总而言之,忠恕是真正的远怨之方,如孔子所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当然,“忠恕”若要充分发挥“远怨”的作用,还须有恰当的形式——礼乐。“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 礼乐之谓也。《礼记?乐记》” P1529 〔42〕,“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礼记)”P1430〔43〕礼乐为人提供了行为规范,使忠恕的表达不会“过犹不及”,从而恰到好处。所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就“远怨”而言,礼乐是贯穿此过程的始终,并且达致尽善尽美的境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