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生活思政育人探索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王琴
[导读] 精准扶贫通过解决贫困生与“贫”相关的困难以及满足贫困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实现贫困生的全面发展,达到育人的目的。

浙江万里学院  王琴 315100

摘要:精准扶贫通过解决贫困生与“贫”相关的困难以及满足贫困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实现贫困生的全面发展,达到育人的目的。而高校精准扶贫的要求和重点是贫困生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本文以浙江万里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该校生活思政的理念和实施,提出生活思政与精准扶贫的内在联系以及对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育人模式探索。
关键词:精准扶贫;生活思政;育人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强调“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高校贫困生资助也应该做到精准扶贫。通过贫困生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解决贫困生包括经济困难在内的其他方面的问题,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求,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对高校贫困生的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精准扶贫的要求
        精准扶贫在于“精准”二字。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做过精准阐述,精准扶贫要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这既是精准扶贫的要求,也是精准扶贫的重点。
        1.1贫困生的精准识别
        《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实现精准扶贫,必须找准目标,明确帮扶个体。帮扶对象的识别是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贫困生群体的精准识别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贫困生的识别、贫困等级的认定和贫困生其他问题、需求的识别。高校贫困生的识别和贫困等级的认定主要依靠学生自主申报材料、高校辅导员及班级评定小组认定。对于贫困生存在的其他问题和需求的识别,则同样主要来自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发现、同学反馈以及贫困生主动表达和求助.虽然在最后一个方面内容的识别中,学工部、辅导员可能会有教务处、心理健康中心等部门提供的数据,但都基于日常的学务、教务管理反馈,并不聚焦于贫困生群体或者资助相关工作。因此,,需要有更多收集、反馈的渠道和更加客观的数据、资料,更加准确的识别贫困生。
        1.2贫困生的精准帮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提出扶贫与教育的关系,指出扶贫不能仅限于经济和物质的扶贫.高校贫困生经济资助形成了奖、助、贷、减、补、勤(即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减免学费、各类补助、勤工俭学)相对完善的资助体系。但是,贫困生除了经济困难外,因致贫的原因和贫困程度不同,可能在学业、心理、能力、就业、德育、生活等其他方面存在问题和困难。例如:从小到大一直处在经济的困难中和因为台风、旱涝等自然灾害近期致贫的贫困生相比,前者可能存在自卑心理、能力欠缺的情况会更多。贫困生中自身残疾学生比身体健全的贫困生在就业方面可能面临更大的困难和压力。贫困生因为自身的成长发展,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因此,贫困生的精准帮扶需要全方面和多元化,要为贫困生提供物质、精神、能力、德育等多方面的帮扶渠道和平台。精准帮扶也要体现差别化和针对性。差别化即首先需要根据贫困生不同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其不同的需要进行分类。其次,针对性地对贫困生给与相关方面的精准帮扶。这就对贫困生的资助帮扶,提出更高的要求。
        1.3贫困生的精准管理
        贫困生的贫困程度在大学几年时间里可能会减轻或者加重,贫困生的名单也可能有增有减,贫困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自身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动。对贫困生的帮扶不能是一次性和一时的,要实现对贫困生的精准帮扶,就需要对贫困生群体实行动态管理和持续管理,定期更新贫困生群体的基本情况,跟踪贫困生个体的变化和发展,做到群体和个体的精准管理。对贫困生的管理也需要有制度保证和人员保障。有专门的工作队伍,依照管理规则执行管理事务。
        2.生活思政的总体要求和总体思路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参与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浙江万里学院积极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于2018年发布了《中共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委员会关于积极推进“生活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文件指出,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日常生活,提出了“生活思政”的总体要求和总体思路。
        2.1生活思政的总体要求
        生活思政提出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核心,通过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将思想教育贴近生活,把品格培养融入生活,用先进文化引领生活,使学生管理服务生活,在机制、体制上真正落实育人为本的理念的总体要求。
        2.2生活思政的总体思路和特点
        文件明确了学校开展“生活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打造“四在(在理、在心、在场、在线)、四化(工作协同化、教育日常化、指向精细化、队伍科学化)”的工作新理念,以“制度建设、机制建设、体系建设、平台建设”为工作主梁,围绕“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五个方面,以八大行动为工作支柱,构建推进“生活思政”的“四梁八柱”新体系,形成“人人都育人,事事都育人,时时都育人,处处都育人”的共识和氛围。
        生活思政的主要特点:1、全员参与、各部协同共推进。生活思政要求“人人都育人”,人人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育人者不再只是传统课堂的教师和学工部的思政工作者,所有与学生校园生活相关的人都参与到育人活动中来。同时,各部门各组织围绕育人的共同目标,协同配合、互为支持,共同推进生活思政工作。2、全方位育人,“八大行动”创品牌。生活思政提出以思想引航行动、学风建设行动、文化涵育行动、实践育人行动、“里仁”社区行动、生命教育行动、双创升级行动、“雏鹰”培育行动等八大行动为工作支柱,全面铺开、全力建设。“八大行动”涵盖了育人的方方面面,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落到实处。3、全过程育人,融入生活日常化。生活思政通过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将思政教育贴近生活、把品格培养融入生活,用先进文化引领生活,使学生管理服务生活,力求“人人都育人,事事都育人,时时都育人,处处都育人”,让思政教育回归日常生活。
        3.生活思政与精准扶贫的内在联系和育人探索
        生活思政与精准扶贫的目的,都离不开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贫困生群体是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的育人道路上不应该落下任何一个学生。生活思政以“三全育人”思想为指导,其要求和思路与精准扶贫工作要求有着密切的联系。



        3.1生活思政与精准扶贫的内在联系
        3.1.1生活思政有助于贫困生的精准识别
        贫困生的识别,不仅依据贫困生自身申报和学工部摸排、认定工作,也需要有更多的途径和依据。生活思政提出工作协同化和指向精细化。通过工作协同化即建立多部门的联动,以贫困生为工作对象,多维度多方面收集贫困生的信息和数据,有助于贫困生的精准识别。通过指向精细化,以贫困生为对象,全方位共享分析学生状态数据,以数据支撑工作指向精细化。例如:增加学校后勤部门提供的学校食堂消费记录信息作为贫困生识别的依据。只有更详细的客观数据,更多信息的渠道,才更有助于识别的“精准”。
        3.1.2生活思政有助于贫困生的精准帮扶
        生活思政的“四在”之“在理”提出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书育人的规律,要关注学生综合性、深层次的问题;“在心”要求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细分,有针对性的开展生活思政建设,处理好“大水漫灌”和“精准滴灌”的关系。这与精准帮扶的要求一致。生活思政提出的“八大行动”,涵盖了思想德育、学习实践、文化心理、社区生活、创新就业等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这些覆盖了贫困生可能存在问题或者期待发展的各个方面。将贫困生的精准帮扶融入生活思政的八大行动中,既没有突出贫困生群体的特殊性,降低了贫困生的敏感度,将其与普通同学放在一起做到“润物细无声”,又针对性的为贫困生解决问题和满足发展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平台。八大行动形成体系,又各成专题。每个专题行动有专门或者主要的负责部门或组织,保证精准帮扶的实施和落实。
        3.1.3 生活思政有助于贫困生的精准管理
        生活思政的“四在”之“在场”、“在线”要求生活思政做到工作队伍要在场、文化活动要常在,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精准扶贫工作亦是如此。贫困生在哪里,需求有哪些,精准扶贫工作就要在哪里,做到线上数据、资料与线下实际情况相符合,常在常新。同时,生活思政要求“八大行动”创精品、树品牌,这不仅能实现持续性帮扶,通过活动的打造和沉淀,积累了经验,更提升了帮扶的效果。“四化”之“队伍科学化”提出推动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思政工作队伍也是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主力军。资助人员队伍建设落后使资助效果大打折扣。打造专业、优秀的资助工作队伍,为高校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2 生活思政与精准扶贫的育人探索
        生活思政与精准扶贫相结合,聚焦贫困生群体,树立以生为本的资助理念,构筑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精准扶贫保障机制,构建高校精准扶贫育人体系。
        3.2.1 树立以生为本的精准扶贫资助理念
        生活思政是以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核心,精准扶贫则需要聚焦于贫困生群体开展工作,树立以贫困生为中心的发展型资助理念。不漏掉一个需要帮扶的贫困生个体,尊重、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关注贫困生存在的多方面问题和多元化需求,提供差别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以及个性化、持续性的发展平台,实现“扶真贫,真扶贫”。
        3.2.2构筑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一是围绕贫困生精准识别,建立部门联动、资源共享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联动的范围和频率,资源共享的内容和途径等,实现精准识别多渠道多依据。二是完善精准帮扶的措施和职责。以“八大行动”为基础,确定每个行动中有围绕解决贫困生困难和需求的主题活动。明确在帮扶的过程中,参与相关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及其任务和职责,做到帮扶落地,职责明确。三是完善贫困生管理机制,建立贫困生管理系统,做到信息有基础、问题有呈现、帮扶有记录、活动有反馈,实现贫困生动态管理和持续帮扶。
        3.2.3建立健全精准扶贫保障机制
        加强保障,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实施。一是经费保障,加大专项经费支持,保障帮扶系列活动和项目的开展。二是打造队伍和完善评价。增加工作队伍和人员的学习、培训机会,打造专业、优秀的资助工作队伍,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完善监督评价,做好过程监督和学年总结评价。三是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宣传力度。延续和创新传统宣传形式,同时加强新媒体平台的运用,从招生、录取、报道、入学、就业,从学年、学期、主题月,从学校、学院、专业、班级、寝室到个人,全过程、分时段、有深度地做好学校扶贫政策、困难需求求助、帮扶主题活动、典型励志事迹等资助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1]李赟,何福全.应用型示范高校“课程和生活”双思政融合育人应用探索——以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为例[J].教育发展纵横,2019:197-199
[2]王富林.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12):42
[3]韩岳丰,李剑富.精准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作用机制探析[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32-35,46
[4]张永.脱贫攻坚中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育人体系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107-110
[5]刘云博,白华.精准化资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思维[J].教育评论,2016(6):67-70
Lif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plo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ake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Qin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Ningbo Zhejiang 315100

Abstract: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ims to achiev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oor student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educating them by solving the difficulties related to "poverty" and meeting their own development needs.The requirements and emphasi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universities are th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accurate assistance and accurate management of poor students.This paper takes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expounds the concept and implementation of life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univers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between life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s well a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ducation mode of the whole process, all-round and full participation.
Keywords: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Life and politics;Education to explore
作者简介:
王琴(1983—)女,四川成都人,汉,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