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人在青少年时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加强对青少年德育的宏观引导和整体推进,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不仅有助于青少年成长成才,而且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人们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网络时代;青少年;德育教育
引言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特殊方面,它主要指的是对学生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它对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确保青少年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发挥着关键性的功能。社会主义的德育以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民主和法纪教育等为内容,目的在于以社会主义德育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实现共产主义的接班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其中,居于首位的则是品德成熟性和公民成熟性的培养,因为才能、天赋和个性只有在拥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基础力量,只有培养千千万万以社会主义德育武装起来的青少年,塑造青少年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社会主义事业才有坚强的人才和力量保证。
1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1.1网络虚拟性冲击较大
网络文化已经深入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电子设备层出不穷,社交软件大量研究和开发,青少年仅通过手机就能够完成人机沟通等问题。这在为青少年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通过冰冷的符号和文字慰藉空虚的心灵,对虚拟的网络世界产生巨大依赖感。长此以往导致青少年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下降,从而引发交流障碍。严重时甚至会使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长久封闭内心导致情绪冷漠,对周围事物都是持事不关己的心态,甚至对社会的发展漠不关心,没有明确的理想和发展目标,最终使青少年浑浑噩噩、失去活力。
1.2网络游戏种类丰富
青少年普遍存在精力旺盛、自控能力差、好胜心强等特点,对网络游戏的诱惑没有足够的抵御能力。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的种类越来越多,而且玩法新奇、趣味性强,对青少年而言有巨大的吸引力,极其容易导致青少年在游戏过程中毫无节制,最终沦为“网络瘾君子”。青少年沉迷于屏幕中的假象不能自拔,在游戏中体验生活中缺少的快感,从而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将德育观念抛之脑后。一部分学生由于沉迷网络游戏,导致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为了满足上网需求坑骗父母钱财,旷课、逃学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一些青少年出现厌学或辍学现象。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过于崇拜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大肆模仿,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巨大伤害。
1.3色情暴力信息较多
网络文化中色情与暴力两个方面一直以来都是全
民抵制、禁止的内容,同时这两大方面也是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起到负面影响的重要原因。网络文化既是宝库,又是垃圾场。各种网络信息混杂在一起,导致网络文化成为万花筒。相关数据和心理学角度分析显示,我国大部分青少年犯罪都存在激情和暴力两个方面,引发犯罪的主要原因是青少年善于模仿网络信息中的不良内容。其中,65%以上的青少年是在网络信息浏览过程中无意识接触到黄色和暴力信息,而接触过黄色和暴力信息的人群中有90%以上存在潜在的犯罪意识。这一数据让众多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震惊和惶恐。
2网络时代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策略
2.1德育目标调整
“我国的德育是集思想政治法律道德礼仪于一体的,但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德育的摆位和所强调的内容是不同的。”我国青少年德育与国家德育发展战略紧密相关,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目标。在革命阶段,青少年德育目标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在建设时代,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千千万万拥有专业知识的有为青年;在改革时代,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四有”新人实现四个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以上可以看出,青少年德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德育目标是根据时代发展而不断调整的。“微时代”青少年德育目标在与国家总体德育目标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必须结合时代特征进行调整。具体来讲,在保持德育社会主义方向前提,以及改革时代德育的时代属性之外,“微时代”青少年德育目标必须与德育目标价值选择、德育进程内容和德育技术确定结合起来,通过优先发展的科学方法,确保德育进程的全方位发展。在全方位发展的德育进程之中,丰富和完善青少年德育内部结构要素,培养完整的公民素质。因此,青少年德育目标的调整,可以在坚持德育社会主义方向同时,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青少年成长阶段和心理特征,重视青少年对德育目标的自我设定,以及个体自由意识的塑造,将政治目标和自我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实现国家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协调。
2.2构建一体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环境
家长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社会是青少年成长的广阔天空,打造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联动环境,就要充分发挥三个领域的重要作用。
第一,加强家校沟通,实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统一。一方面,提高家长整体素质,帮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另一方面,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家长委员会积极和学校沟通,及时了解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状态。在和学校沟通的同时,积极开展经验交流会,通过一些擅长思想政治教育的家长的经验分享,帮助其他家长改善教育方法和教育经验。同时让家长参与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中,提高家长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第二,在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系统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认知教育。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加强青少年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情感接受,进而促进青少年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第三,加强体验教育,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自我教育。体验教育就是从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入手,寓教于乐,让青少年以特定身份去参与、体验和感悟。青少年以具体的身份体验不同工作的辛苦和责任,从而反思自身,改正不良习惯,增强自我约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具体实行中也可以开发社会资源,建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志愿者组织,以本地特色为基础,通过具体情境再现的方式,让青少年在故事中接受教育、提高道德修养;利用社会丰富的人才资源,请典型人物“现身说法”,让青少年亲身感受“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的优秀品格,从而切实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四,净化社会环境,引领舆论导向。一是学校、政府要协同严格治理学校周边环境,杜绝闲散人员进入校园,整顿校园周围的网吧、娱乐场所、商业摊点。二是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等科教场所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潜移默化的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学校教师与家长积极配合,及时向青少年进行社会热点解析和国情教育,以降低不良舆论对青少年的误导。
2.3鼓励青少年参与短视频分享和创作,唱响时代主旋律
青少年是短视频平台潜在的主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组织、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短视频的分享和创作,才能使短视频成为青少年德育的新载体,挖掘出更多短视频平台上的正能量。因此,在德育工作者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少年将德育内容相关的视频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和社交圈,扩大正能量信息传播的范围;另一方面要加强青少年参与短视频创作的鼓励和引导,通过开展各种形式丰富的挑战赛等线上活动,让他们对短视频有更客观、理性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激发青少年群体的创作热情,使他们在参与短视频创作中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例如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开展的“来和老师合个影”视频挑战赛,央视综艺强势入驻抖音并发起的“我用民歌献祖国”视频挑战赛以及抖音发起的“奋斗吧,我的青春”为主题的视频挑战赛,所有这一系列正能量爆棚的活动都是通过短视频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做到了将短视频的娱乐性和教育性相结合。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应通过营造氛围、出台政策对青少年进行精心引导和栽培,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师生互动活动,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移动短视频与青少年德育的融合发展。
2.4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速度大大加快,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成为网络时代的“行家里手”,集中力量打造一支理论水平深厚、勇于担当时代责任、热情关心青少年、关爱青少年的队伍,为开展青少年德育工作提供坚强的后盾。由于青少年群体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德育工作者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提高其法律素质,培养其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要进一步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努力提高青少年识美、审美、创美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增强自律能力和道德责任感;要多留意青少年经常浏览的视频内容,掌握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和实际需要,了解目前的兴趣爱好,加强沟通和交流,做青少年群体的知心人;要有效调动和利用短视频平台上有益的知识性信息,主动为学生充当“引路人”“把关员”“热心人”,尽可能早于学生获得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并将有价值的信息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事实上,所有这一系列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在较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德育工作者是否掌握了青少年群体的感受和思想动态,这就对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德育工作者应该以包容、开放的姿态,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德育方式的变化,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的栋梁,其综合素质发展深受国家以及社会的关注。学校作为教育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机构,对青少年的德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当前网络文化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工作尤为重要。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理念等方式,促进青少年在网络文化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能力,从而有效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林银星.中学生“网络德育问题”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1).
[2]崔琳.关于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全新认识[J].现代职业教育,2017(17).
[3]陈怡,董菁.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发展趋势影响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30).
[4]常海燕.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20).
[5]伦震.青少年网络德育建设的意义与措施[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4).
[6]杨国明.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6(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