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3期   作者: 李富兰
[导读]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益创新,随着小学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摘要: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益创新,随着小学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鲜明地指出: “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与此同时,音乐教育过程中德育渗透也是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正确的人生追求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德育;美育;情感渗透;音乐教学
         引言
         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而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又是对小学生实现早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是非常必要和意义深远的。在德育教育成为当前教育行业新趋势的新时代,将德育教育渗透入小学音乐教学中更是尤为重要。本文从寻找音乐中的德育元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三个步骤进行阐述,旨在对于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入小学音乐教学能够有所帮助。
         1在音乐教学中,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强化德育情感渗透
         教授歌曲《只怕不抵抗》一课时,笔者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教学视频、课件教学的直观性,介绍这首歌的创作时代背景和作曲家冼星海的人生经历,向学生讲述旧中国百姓所过的悲惨而痛苦的生活,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进而揭露旧社会的腐败黑暗的现实情况。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只怕不抵抗》,了解到当时无数爱国人士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学生罢课上街游行,工人商人罢工罢市示威,文人以笔为枪,用文字和音乐作为战斗的武器,创作文学音乐作品唤醒民众,鼓舞战士斗争士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通过男女生合唱、对唱吟唱歌曲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感受和欣赏音乐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使学生意识到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使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2精神激励,领悟道德情操
         道德精神是人文素养中的重要组成,只有建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价值取向,才能够走正人生的方向,也只有在道德精神上完善自我,才能够沉淀高尚的品质人格,为音乐学习增添内涵。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正面道德思想,启发学生的品鉴意识,和欣赏层次,让学生能够从中得到熏陶感染。教师要注意选材切入点的生活化与感染力度,确保能够对学生形成牵引力,带动感悟、思考。例如,《理解多好》这首歌曲,教师将歌词中表现的人与人交流需要理解、宽容的正面情绪,以及生活、学习需要乐观向上、有责任心、多体谅的道德精神,放大展示出来。让学生们结合明快的曲调对歌曲进行深度鉴赏,从歌词理解,歌曲演唱中吐露自己的心声,从自我剖析出发,谈谈自己所需要的理解和尚欠缺的对别人的理解,对鉴赏中倾注认同,对充满理解的世界满怀向往。上升到道德精神层面的鉴赏学习让学生们蓄积了人文正能量。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潜移默化感染学生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多媒体课件教学已成为广受欢迎的教学方式。现代化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更直观的、带有趣味性的去理解所学的内容。所以音乐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相关一些课件辅助德育教育的实施,既能让自己在授课过程中变得轻松,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首歌都有它独特的故事,也蕴含着一个丰富的人生哲理,教师需要善于总结每首歌的意境,进而在准备课件的时候,根据这种意境制作一些有关的小视频作为引子。使学生完完全全融入到那个意境,真真切切感受到德育教育存在的用意。


         4创设音乐情景,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树立民族自豪感
         在教授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笔者首先让学生了解《国歌》的创作背景和这首歌所具有的历史意义。这首歌曲是激励着无数爱国同胞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前进,歌曲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在新中国成立时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教学中,美育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了抗战时期的情景,并通过情景再现的方法,开展配乐学生角色扮演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感受到无数爱国同胞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前进,为了新中国不惜牺牲性命,前进、前进。角色扮演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进一步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和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将模拟电子技术与思想政治教学相结合,将思政内容嵌入模拟电子技术教学环节,向学生拓展思路。如进行单管放大电路的教学,首先根据教师拟好的教学大纲,根据教材的编制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根据教学对学生展开问题讨论:是否能够实现电路放大?如若不能,详细说明原因,如若能,放大电路采用哪种基本组态?通过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升,在此教师即可穿插思政教学内容。让学生意识到不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研究解决之路,在学习中成长,在问题发现中发现自己,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不足寻找改善措施,进而构建自己理想的发展蓝图。
         6结合专业知识,构建思政课堂
         教学原则中,“授人鱼不如授人渔”的教学思路的实际效果非常显著,这意味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专业知识,如二级管内容教学,还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思想,激发学生辩证思维。实际情况如下:二极管的电路模型可大致分为恒压源模型,理想二极管模型、折线模型三种。模型越简单,越容易造成学生想象局限,应该采取其他途径,让学生明白越简单的情况越不能简单化,需要多方面考虑可能面临的问题。这与人之道理有一定的共同,越是简单的事情,越应该加大考虑面,避免不必要的误差出现,如此一来,学生的辩证思维得到激发。
         结语
         音乐是一门注重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的学科。小学音乐教学旨在通过音乐学科的特点,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唱歌、欣赏、器乐和识谱等,使小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在情境中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德育教育。在丰富多彩的艺术课堂实践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学习音乐作品所获得的情感体验还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郑义臣 .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 高校需破解四“关”[J]. 教育现代化 ,2018,5(42):210-211.
         [2] 周月朋 , 丁兆明 . 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主体作用研究[J]. 北京教育 ( 高教 ),2018(11):79-781.
         [3] 习近平 . 谈治国理政 ( 第二卷 )[M]. 北京 : 外文出版社 ,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