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课程思政”引发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中小学阶段正确的德育引导是学生正确“三观”形成的基础,在中小学教育中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是十分必要的。语文教师因其学科特点,更需要进一步提升认识、挖掘课程思政内容,通过“一适应二结合”,提高自身素养,实现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相互交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实现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相互交融,以德施教,立德树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立德树人
学界普遍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是对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充分挖掘,以课程为载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各类课程和各个环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旨在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构建全课程育人环境[1]。“课程思政”最早受“学科德育”的启发,而“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阶段是学生“三观”建立和养成的关键时期,中小学教育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十分必要。
一、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思政认识需进一步提升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落脚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中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围绕考试成绩这一目标,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教学成绩提高上,忽视了语文学科举足轻重的“育人”功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培养中的有知识、莫文化,高智商、低情商,品德缺失等问题。所以,中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程除了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外,同时要肩负起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才能落实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精神,才能真正在语文课程中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2]。
二、中小学语文课程思政内容需进一步挖掘
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思政内容注重学生的德育养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主要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具体开展。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语文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分块面充分挖掘和发现课程的德育内容。例如口语交际,让学生学会自信负责表达的同时,亦学会倾听、懂得尊重等。
三、思政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需进一步无痕化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感觉不到“这是教育”。
语文是一门人文精神充沛的课程,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老师的崇敬和模仿在青少年时代最为强烈,师生关系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的“身教”自带潜移默化的神力。二是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善于在交流中感知学生情感的变化,引发其情感的共鸣,引导其态度的转变,实现价值观的一致。三是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提前“巧”具匠心地做好教学设计,注重教学内容的情境带入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情景带入,帮助学生理解其深意,进而将古人的高尚思想、品格与当代价值取向有效结合,达到语文教学与德育引导的相互交融。
四、课程思政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需进一步拓宽途径
(一)中小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要与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相适应
德育要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语文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也要做到与学生年龄结构相适应、与心理认知相匹配。比如同样是家国情怀教育,从小学到中学那是逐步分层递进的:先从中华传统美德的爱亲敬长、恭谨谦让过渡到感知家乡发展变化、了解国家历史,再到认同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中小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立足实际既是思政内容也是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要求。不同地区学生的家庭条件、生活水平、见识阅历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思政务必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做到熟悉学情、因材施教。比如同是爱国主义教育,大城市的学生对科技和现代化的感知体验更为直观,科技创新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更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而在内地广大农村地区,则可以通过让学生感知家乡的发展变化,体会国家富强带给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家国一体休戚相关的爱国情感也就自然融入。
(三)中小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要与社会焦点、热点关注相结合
语文课程思政要与社会焦点、热点关注相结合。焦点、热点往往是一个阶段、一个时期的社会反映,以正确的视觉、用正确的“三观”去审视、谈论、对待这些现象,就是语文课程不可缺少的思政内容。就如2020年初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语文教师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可以采用书信、习作、线上讨论等不同方式融汇不同程度的思政教育内容,其中可以有对英雄的崇敬,对科学的敬畏,对职业理想的引导,对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尊崇,更有对国家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分析和解读。每一个聚焦都应该被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也是语文实践性的一种体现。
五、课程思政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需进一步提高要求
语文教师的思政素养直接体现在师德素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师德素养必须居于语文教师基本素养的核心地位。“四有”教师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想信念、优秀传统文化、党史、国史和形势政策学习,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爱国奉献意识。语文教师一定从自身做起,不断提升认识、完善修养、提高学识水平、拓宽教育途径,将思政理念融入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德施教、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李红梅,鹿存礼. 新时代“课程思政”研究:综述与展望[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1): 10-14
[2].吴子兴.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立德树人”落地化研究----以《语文学科教学论》课程为例[J]. 教师教育论坛. 2019(1): 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