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探究,感受和体验科学精神,建构和完善已有的认知体系。相较其他活动而言,科学活动更易于唤起幼儿对身边事物和环境的好奇心,更易于调动幼儿参与的主动性,更易于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教师可以通过物质和心理环境创设、材料投放、客观评价、教学指导等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
[关键词]科学活动;学习品质;培养策略
学习品质对于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学前教育“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在批评“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的同时,倡导要 “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探究、感受和体验科学精神、与环境互动以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教育过程也更加注重幼儿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够满足幼儿对世界、环境的认识与探索的欲望。相比较其他领域的活动,科学活动更易于激发幼儿对身边事物和环境的好奇心,更易于调动幼儿参与的主动性,更易于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并且在教师的适当引导和指引下,还能培养幼儿的坚持性与反思能力。因此,科学活动中更易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与兴趣、坚持性与专注力、想象力与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与解释能力等学习品质。
一、当前幼儿学习品质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幼儿园科学活动开展过程的实际观察和对教师的访谈中发现,目前,虽然教师都进行过《指南》的培训,但是教师对幼儿学习品质的认识、培养等方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在科学活动中,活动目标的设立、内容的选择、环境的创设、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方式与评价,无不影响着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在观察的众多科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只是在活动中简单地通过语言引导、启发幼儿发现科学现象,告诉幼儿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而忽略了在此过程中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这也是目前我国现有的科学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即教师们更倾向于把“教会幼儿科学原理”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而忽略了科学探究过程本身所不可或缺的“思考”、“探究”、“尝试”、“发现”的教育价值。
教师对于学习品质的认识与看法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教育行为,导致出现了在科学活动中重视认知型知识掌握、忽视对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问题。
二、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方法和策略
(一)对幼儿好奇心与兴趣的培养
首先,要科学合理地投放活动材料。活动过程中所需的操作材料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探究过程中,要为其提供新奇的、有趣的、操作性强的材料,这样更容易引起幼儿在情感与认知倾向上的共鸣。其次,要保护幼儿的问题意识。提问是幼儿好奇心和兴趣的一个重要表现,幼儿提出的问题越多,表明其兴趣和好奇心越强。教师要对幼儿探究中提出的问题予以正确回应,幼儿得到的反馈越多,越会积极探索,从而引导幼儿对事物的认知不断走向深入和全面。教师要保护幼儿的这种问题意识,站在幼儿的角度平等地看待幼儿的问题,摒弃居高临下的俯视教育,从而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引导,还要善于把握这个关键点来推进活动过程。
(二)对幼儿坚持性与专注力的培养
科学活动活动虽然是以幼儿的主动探究为主,但也强调幼儿的活动过程应得到教师恰当的支持和引导。如果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非支持性的,或活动内容是缺乏挑战性、不适宜幼儿发展特点的,幼儿就会注意力不集中、活动状态比较消极,幼儿在面对有挑战性的任务时甚至会逃避,无法坚持。如果此时教师以探究同伴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便可延长幼儿的注意持续时间。教师在科学活动扮演着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要密切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把握契机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幼儿活动,将自己角色化,善于利用语言、动作、材料等引导或支持幼儿,用角色职责来引导幼儿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或通过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教师积极情感的强化不仅能促进幼儿坚持性行为的稳固和专注时间的延长,同时也为教师和幼儿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支持性关系创造了前提,以此为幼儿坚持性和专注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对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幼儿用不同的方式组合材料、用与其他幼儿不同的方式来完成活动任务、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等都是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现。利用科学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首先要鼓励幼儿大胆动手操作材料进行尝试和探索,真正解放幼儿的大脑和手脚,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支持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以成人的思维和标准要求、限制幼儿。其次,科学活动因其具有较高的探究自主性,加之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可避免地导致幼儿在活动中规则意识、自律性的下降。此时教师应保证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伴随幼儿的探究过程,为幼儿创造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促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中,并保证持续不断地探索,进而产生新的想法。最后,即使幼儿出现“错误”或“失败”,教师也要注意保护幼儿自尊心,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处理问题,鼓励幼儿大胆探索,独立思考。让幼儿自己动手是发展想象力的最好途径,幼儿必须通过动手操作、感官体验以及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给幼儿提供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去想象和创造,并给予幼儿动手操作和发挥想象的机会,最终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对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幼儿认识世界的方式主要借助于直接经验,通过自身与客观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获得直接经验的积累,幼儿的思维水平决定教师应给予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就是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幼儿自己在动手操作中获得,因此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机会。其次,教师也要重视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基本操作技能的获得能帮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顺利操作,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同时技能的掌握熟练度也有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实现举一反三,增强创新能力。而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是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的起点,是幼儿进行深入科学探究的支撑,也是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基础。
(五)对幼儿反思与解释能力的培养
让幼儿学会自我评价与反思,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习得和掌握活动的方法,并不断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首先,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当幼儿完成某项科学活动后,要帮助他们回想“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等问题。对年龄稍大的幼儿,还可以让他们通过比较自己的做法与同伴的异同来引导其主动思考。其次,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表达和解释,与幼儿多进行对话和讨论,倾听他们的想法,并鼓励幼儿多进行自我表达。对于无法完整、清晰地进行自我表达的幼儿,需要采取适宜的支持策略,引导幼儿描述科学活动过程中的想法、看法、思考,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树立起其在大众面前表达的欲望和信心。再次,要为幼儿创设自由表达、良好倾听的氛围,幼儿之间的相互分享和倾听可以进一步维持表述者讲述的完整性。这对表述者来说,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于倾听者来说,其倾听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在倾听的过程中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思辨能力以及提高尊重他人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