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治教学中问题情境情景的创设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3期   作者: 曾柳锋
[导读]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学会在问题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紫金县尔崧中学  广东 河源  517400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学会在问题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关健词】创设问题情景;新颖性;启发性;科学性;针对性
       
        问题在学习活动中非常重要。它是学习动力的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课堂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须精心设计,巧妙策划,创设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挑战意义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开动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品德理念的探究活动中来。
            一、创设问题情景新颖性,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是主动发展的“金钥匙”。教学中情景创设得新颖别致、妙趣横生且富有新颖性,就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想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使之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如在学习到如高二哲学部分,其理论有一定的深度,对高二学生来说要理解有困难。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化难为易,用简单的情境创设反映蕴藏其中的大哲理。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可用笑话《双方都是挨饿》导入:“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请到这里来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这样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主题,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在讲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可引用《孙子兵法》里的:“避其锐气,击其惰性”“攻其无备,击其不意”。从而使学生明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总之,通过以上导入,能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但是,不管以何种形式导入,都要遵循一致性,启发性,情感性,针对性,简明性原则,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做到精和趣,从而由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诱入,达到主客观体的第一次碰撞和统一。   
        二、创设问题情景的启发性,启迪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困惑感,引发认知矛盾冲突,启迪探究欲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的思维之路人为地铺设障碍,有意识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例如,在重点处创设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关键处创设新旧知识的交叉点,诱导知识迁移;在难点处精选感性材料,启迪探索思维,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紧张活跃的愤懑状态。巧设问题是教师的教学艺术之一,如果在问题情境中教师再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大胆质疑,这将成为学生主动思维、闪现创新火花的绝好机会。

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设疑,适时地调整教学节奏,讲授重点、难点,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当然,培养学生设疑的能力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启发和激励。发扬教学民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积极思维。学生都想知道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所以通过对这些启发性问题的创设,使学生迫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景的科学性,拓展学生思维
        科学具有严谨性,作为科学载体的知识来不得半点含糊。因此,教师在提问前,首先要熟悉教材,把握新旧知识的迁移,还须了解学情,明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创设的问题才能切中学生的知识心理需求,“跳一跳,摘桃子”。对于知识难点,教师须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梯级开发,达到探求新知的目的;对高考考点问题的设计要作到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层层提高,使学生循序渐进、顺理成章地掌握考点中的重点,突破其难点。如学习以“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这一教学内容为例。从理论上讲,关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学生对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正确性和坚持集体主义的要求,理论上早已认同,教师再无说教的必要。难点在于学生不能做到知行统一,在实践中违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行为屡见不鲜。怎样使学生将理论上的知道内化为情感的认同,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学习这一内容时恰逢2014年亚运会在韩国仁川举办。
            四、创设问题情景的针对性,强化问题意识
            新课标强调,“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积极的自我表现欲望,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学习成功。成功作为一种巨大的积极情绪力量,使学生产生一种主动求知心理的冲动性。如果教师只是重视程度好的学生,就会挫伤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尽量满足多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多层次的问题,使课堂提问因学生而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如在课堂提问中,要求学生回答“是什么”的判断型,回答“怎么办”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新型,就能使各类学生都积极思考,踊跃表现。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理念,精心创设具有吸引力的挑战意义的问题情景,就一定能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思想品德课知识、原理所蕴含的思想理念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马常水.中学教学参考[J],2009.6.
        [2]赵汉阳.中学教学参考[J],201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