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3期   作者: 朱琴
[导读] 体育课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锻炼最基本的途径。结果表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身心素质较弱,大多数学生缺乏锻炼,终身体育意识不强。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相应建议:1.完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求2.加强贯彻终身体育意识,明确体育锻炼价值3.多样化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4.深入贯彻新课标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5.实施开放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6.增加体育理论教学

     
        犍为县铁炉九年制学校  四川 乐山  614400
        【摘要】体育课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锻炼最基本的途径。结果表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身心素质较弱,大多数学生缺乏锻炼,终身体育意识不强。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相应建议:1.完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求2.加强贯彻终身体育意识,明确体育锻炼价值3.多样化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4.深入贯彻新课标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5.实施开放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6.增加体育理论教学。
        【关键词】体育课;终身体育;意识
       
        随之体育的发展与改革,在90年代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1]。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中,中共中央明确地提出,要想让青少年为国家、为人民服务,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为了更好的保障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面人才,体育课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途径。同时,它也承担着提高学生体质的重任,是当代中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由于当代体育课程形式单一,场地器材缺乏,教学手段单一等原因,造成了当代中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而并不喜欢上体育课,或体育课一结束就不再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因此,要建立形成一个体现教育性、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的有中国特色的新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适应高等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夯实的基础。
        一、当前中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现状
        (一)自身素质薄弱,缺乏锻炼
        自身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既要发展身体,也要发展心理素质。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成长的。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这时候的学生处于逆反期,内心较敏感而且易冲动,思想也比较成熟,不想运动,怕别人嘲笑自己动作不规范,自闭等心理问题,就算来上体育课也找出各种理由不上,在一旁休息。还有一些同学意志力不坚定,怕累、怕吃苦,不想锻炼,对体育锻炼存在排斥心理,没有意识到锻炼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体育运动过度缺乏。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初中生“两点一线”的生活,课程繁忙,作业多等情况,每天除了在教室待着学习、学习、在学习,就是回寝室去休息,除了每个星期的体育课之外就没有参加任何体育锻炼,导致身体素质急速下降,抵抗力降低。
        (二)终身体育意识薄弱
        在体育课上教师过度的注重技能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就算一些参加比赛的学生当时刻苦训练也是为了取的一个好成绩,不是为了身体去锻炼,严重的缺乏终身体育意识,在思想上认为体育不重要,和以后的日常生活没有太大关系。


        二、影响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当代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就现在家庭来看独生子女居多,家长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给他们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要什么就有什么,致使孩子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怕脏、怕苦、怕累。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多数的家长觉得体育学科不重要,孩子只需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放假也放任自己的孩子在家看电视、玩手机,缺少体育锻炼,学生的积极性也缺乏,从而造成学生的身心健康出现偏差。
        (二)学校、教师因素
        教学内容的改革一直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首先,课程的内容要多样化,其次,内容要符合当代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不仅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去学习,还要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这才是保持长久运动的有效方法。
        由于个体的身心差异,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所喜爱的运动项目也不同。但了解发现,由于场地、器材等多方面的原因,很多项目都不能很好地完成,只有普及一些大众的项目,如: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跳绳、田径等,而田径里面的铅球、跳高、跨栏等项目也无法教授,除此之外的一些新颖的项目,如健美操、舞蹈、竹竿舞等并未在体育教学中广泛开展。以至于教学内容跟不上步伐,与时代的发展不吻合,就直接造成学生对运动项目不感兴趣,缺少积极性,所以教育效果不理想。
        三、建议
        (一)完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求
        体育课是中学生参加锻炼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中学生是充满活力与可塑性的,也有着不同个体差异,导致兴趣爱好也不同,因此教学内容要多样化、多方面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在不断改革,体育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拓展。除开一些传统的竞技项目以外,可以多增加一些健身性、娱乐性、民族特色的项目,比如体育舞蹈、瑜伽、形体、腰鼓等项目都可以加入到课堂中,这样可以增加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内容,开发本土项目,形成地方特色;这样做既能满足学生需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场地、器材不足的局面。
        (二)加强贯彻终身体育意识,明确体育锻炼价值
        意识是行动的前提,体育教学的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是一个艰难创新的开始。在体育课上,教师要合理的运用教材,让学生明白体育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也可以处理一些轻微的损伤,还能增长见识等,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接受体育,明白终身体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冯永臣.浅谈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魅力中国,2016(26):16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9,21:868-8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