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3期   作者: 陈柏祥
[导读] 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其养成思辨探讨习惯,有效掌握和灵活运用历史知识。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思考和质疑,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探讨,提高深层次剖析问题能力。


        紫金县中山高级中学  广东 河源  517400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其养成思辨探讨习惯,有效掌握和灵活运用历史知识。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思考和质疑,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探讨,提高深层次剖析问题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推进了教学改革,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更新,作为基础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2年版)》从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三个方面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转变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的应试教育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视作被动接受的对象,极大的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传统的教育是一种偏向于“去问题”的教育,学生没有带着问题来到课堂,也没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在此种教育观“熏陶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便流于形式。新课标要求教师与学生要树立良好和谐的关系,转变教师职能,将教师从传统的知识灌输中解放出来,更多的去引导学生如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广大教师必须从过去那种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中解放出来,重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并贯彻到各项教学原则和教学实践当中。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减少对学生的压力,将惩罚的教学推进手段变为激励、奖赏的手段。老师们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给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思想空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这种转变来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施展。 
  二、创造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目前高中历史课教学中明显存在着学生不敢问和不愿问的现象,学生往往只是去接受知识和听取老师的想法,这种心理的困难主要来自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对学习的倦怠感,学生的想法往往被限制,因而,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创新,倡导形成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新情境,教师需要大力去努力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使得教学活动得以在师生之间高效的互动交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历史课堂应该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总之,要护着学生那颗提问探索的心灵。 
   三、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情境的有效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的深入而不断活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保持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注意力,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探索,使问题意识得到充分展现。


          (一)充分运用历史资料来创设问题情境
        历史资料包括文字、实物、图像等,而高中生群体年龄层为16~19岁,由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运用历史资料可以充实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头脑中呈现出立体的教学内容,由此引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激发问题意识。例如,在学习唐朝盛世的时候,可以利用文物图“丝绸之路”引出问题:“这幅图反映出唐朝怎样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对于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唐朝的政治文化经济政策进行了解,结合丝绸之路沿途贸易活动的鼎盛时期发生在唐朝这一客观事实,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探索,结合文字、实物等历史资料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矛盾观点来创设问题情境
        历史这一学科最能体现新旧知识的交替以及现象本质评价标准的时代性。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矛盾观点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新与旧的切换当中引导学生进行异同的比较,在认知冲突中进行积极的思考。例如,在学习资本主义发展时,教师可以提出“中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背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现状来进行探讨,引导学生由问题表象转向问题本质的关注,这能够有效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兴趣 
  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枯燥性和困难性,学生在对历史问题的理解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何把枯燥难理解的历史问题变成一种愉悦的学习是很重要的,所以初中历史的教学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活跃整个的历史课堂,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正魅力所在,达成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首先精心设置导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其次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不断丰富,可以集声音、图片、音频等为一体,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活动中。最后,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境促提问,形成问题意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探知欲望,调动学生思考并积极参与到思维的空间中,不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让学生动起来,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时代在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个性特征。培养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使得学生从没有问题意识到具有问题意识,并且这种问题意识得到不断的增强。教师要不断坚持,研究科学可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才能不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都能做到想问、会问、乐问、善问、敢问、勤问,使学生从没有怀疑,到意识怀疑的重要性并提出疑问,最终解决疑问,使家长、学校、社会关心学生的侧重点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陈风俊.论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8(47).
        [2]张德.浅谈初中生历史学科问题意识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5.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