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白裤瑶地区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感恩教育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0/7/7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5期   作者:莫庭星
[导读] 感恩教育是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处处都渗透着德育教育的身影,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白裤瑶地区的生活也有了巨大的改变,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的思想都有了很大变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中心小学  莫庭星

摘要:感恩教育是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处处都渗透着德育教育的身影,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白裤瑶地区的生活也有了巨大的改变,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的思想都有了很大变化。但同时可以看到学生的感恩意识还是很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格品质出现偏差,所以对于学生的感恩教育是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任务。
关键词:白裤瑶  班主任   德育   策略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白裤瑶地区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师资配备、学校重视程度等方面原因,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严重滞后。学生德才发展不平衡,人格品质出现偏差,学生缺乏责任感及奉献精神,如何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成为白裤瑶地区学校一项不容忽视的艰巨任务。笔者在白裤瑶民族地区从事一线教学任务二十多年,担任了十多年的小学班主任,针对白裤瑶民族地区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学生的感恩意识的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白裤瑶地区学校感恩教育的现状
        (一)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现状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工作,很多学生留在家中与爷爷奶奶生活,父母的长年在外,留守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很少,很多留守学生从小缺少父母亲情的呵护和正确的教育引导,感恩教育的弱化,使得学生在人格品质和行为意识上出现偏差,自私,脆弱,感恩意识淡薄,没有奉献精神,不懂回报家庭和社会,不敢承担责任,不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留守学生遇到问题,多数采用发泄的方式,而不是尝试积极的解决问题或者求助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往往容易走向极端,对社会存在敌对情绪,更加加深其对周围环境和社会的不满情绪。
        (二)成年家长感恩教育的现状
        成年家长是儿童最初的启蒙老师,儿童更多的时间是与其家长相处,家长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会对儿童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白裤瑶地区的大部分家长都是70、80年代的人,由于自身小时候的家庭原因、经济原因、所处的社会环境原因,自身的文化、德育教育上有所缺失。在成家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生活中肆意渗透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不仅对于自身的道德行为没有约束和控制,而且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也处处掺杂着不良的言语和行为。
        二、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感恩认知的实践探索
        在班级中,班主任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心怀感激之人”,要起到榜样的作用,言谈举止要有“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所以师德的建设是感恩认知的重要部分。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在课本教学内容,学生课堂上的行为、交流中把德育内容渗透于其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适当的进行拓展和延伸,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纠正,使学生对于感恩有明确的认知,在平常的班级和学校生活中,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强化学生的感恩认知,了解自身行为的对错,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班主任要与家长经常沟通联系,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的反映给家长,并对家长提出明确的建议和解决方法,倾听家长的反馈。开设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参与班级开展的德育实践活动,使家长主动的参与到正确培养学生感恩认知中,在参与过程中,家长和家长、家长和学生、家长和教师相互交流的同时家长对感恩也会有更深的认知,在家中与学生能进行更积极的家庭教育和交流。
        (二)感恩情感的实践探索
        情感的养成是在认知的基础上的升华,在学生对于感恩有了明确的认知后,在班级中,我以“课本内容-课外实践活动-家庭生活”为主线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在课本内容上对课本内容要深入发掘,找到课本中感恩情感的共鸣点和迸发点,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课文人物的高尚情操,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实践活动是对学生感恩情感养成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是促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培养的一个过程,通过打扫学校、班级的卫生,通过自己使得大家所处的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从而在内心中产生愉悦和满足的自我情感体验。在家庭生活上,学生在家庭中由于面对自己认识和熟悉的家人,个人内心会有这是我理所当然所应得到的想法,在感恩过程中较难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那么班主任要和家长多沟通和交流,首先让家长明白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家长在其日常行为中应注重自身的言行和举止,以身作则.学生在与家长的相处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养成正确和良好的感恩情感。在班级中我也会鼓励学生在家庭生活帮助家长做事,通过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主动的参与各种事务,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能力,也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三)感恩行为的实践探索。
        感恩行为是感恩认知和感恩情感的最终结果,学生通过对感恩的认知和情感的培养,将其对感恩的自我理解反映于其行为和表现上。对感恩有着自我的价值观。但在表现形式上,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行为结果,但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行为来作为其阐述对于感恩的理解。在班级中我以“肯定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责任”来鼓励学生的感恩行为,对于学生的感恩行为给予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其行为的正确性和可取选,将促使他们怀着感恩之心感激通过感恩行为回报于别人。感恩行为本身带有的自我肯定和他人肯定会让本人得到幸福的内心感受。但同时,学生处于成长发展期,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辨别观,会出现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而产生的类似感恩行为的行动,比如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拿其他同学的物品上交教师,或者从家里不经父母同意拿出家中物品回报给帮助过自己的同学和朋友,这些感恩行为已明显的违背了国家和社会及家庭中所阐述的感恩行为。所以在平时的教育引导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生的不正确的感恩行为加以纠正。
        三、总结
        感恩教育是培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基本要求,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之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于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既是自身的工作任务,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