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教育全方面发展的不断深入。医德培养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自身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指向性,更在于它能通过持续的影响力对受教育者的品行产生一定的示范或激励作用。医德体现和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生动诠释。在培育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应运用医德培养的力量,增加可实践性,并利用媒介营造医德教育的氛围。
关键词:
1高职医学院校医德的内涵
每个职业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有所不同,因此所特有的职业习惯、道德意识、行为准则也有所差异。从事医疗事业的医务工作者所承担的责任是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奉献,行为准则为救死扶伤,应具备崇高的医德观念。医德为医疗卫生领域中职业道德的体现,是一般社会道德的特殊表现,也是医务人员在从事卫生服务事业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品德。医务人员在学习和实践中所应达到的医德境界即为医德修养,是医务人员将医德理论、原则、规范转化为个人医德品质的过程。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是通过医德修养和评价等实践活动转化为医务人员的医德品质和医德行为的。
2医德培养的德育价值
2.1医德引导中的示范价值
医德在道德引导中的示范价值主要指在行为层面上的示范性作用,是主体自觉地以医德培养为参照物而作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道德行为。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在行为、认知与环境三方互惠性的相互作用中,最重要的是理解某些决定因素怎样首先产生变化,而不必考虑作为结果的变化反过来又怎样影响这些决定因素随后的运作。环境作为现实条件决定着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因而对医德培养示范性作用的考察要首先从环境因素着手。在现实生活中,要使医德培养的示范性作用得以顺利发挥,前提就在于在社会整体环境中确立医务人员“仁”的主导地位,并对医疗界中各种非“仁”的因素加以改造。比如一些医务人员在医疗行为中没有本着仁爱的人道原则,把医疗服务当作商品交换,把与病人的关系等同于金钱关系,公开索取红包,开大处方,获取药品回扣,利用医疗技术对病人“卡、拿、吃、要”等行为,要进行舆论批判与引导、行政处罚和法律制裁等。从社会学角度看,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获得的,而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行为准则在将来某些时候也会以“编码”的形式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指导。医德培养在引导和支持受教育者行为中确实能起到一定的反应促进效应,正如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所说,“通过示例,可以使人们作出利他行为、自愿为他人服务、延迟或寻求奖赏、表达感情……因此,一个社会环境中推崇的榜样的类型部分决定了在众多选择中哪些品质会被激活”。
2.2医德评价中的激励价值
作为医德培养的把握方式的道德评价是“是”与“应当”的统一。医德培养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是得到社会肯定与认可的“应当”。因此,医德培养对现实生活中的医德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价值指导意义。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评价性社会反应提供了传递行为标准的手段,因此起教育作用。赞成和拒绝的反应传递了被社会视为正确和错误的行为模式的信息”,其中评价性的社会反应表现为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等。尤其应注意的是,以医德培养的形式建立起来的现实道德评价标准是否被采用为个人标准,受到教育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和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认知等影响。当受教育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接触到医德培养时,医德培养在道德评价中的激励作用与道德榜样持续影响力的发挥是一致的:一旦医德培的行为与自己的已有认知相符,受教育者很容易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一旦医德的行为打破了自己的道德认知平衡,受教育者在“抵制”的过程中经历复杂的道德判断,从而达到新的道德认知平衡。事实上,从“他律”到“自律”,医学生的医德品质形成无非就是一种认知和情感上的调整,一种道德上的评价和判断,以及一种价值观念的内化和转化。
3加强医德教育的建议
3.1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作用,使医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因此,利用文化进行医德教育至关重要,尤其是校园文化的作用不容低估。校园文化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它直接关系到医学生是否形成高尚的道德。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加强校园网建设,为医学人文精神的传播提供途径,使校园网充分体现医学人文特色,让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医学院校可在校园网设立专栏,如天津中医药大学在校园网设立“我的中国梦”“感悟伟大精神”“梦想伴成长,青春耀团旗”等栏目,这样会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教育。大学生是积极活跃的群体,可以组织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教育,这样会使他们更有学习激情。医德教育需要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学校应鼓励医德教师进修学习,同时积极引进优秀的医德教师。除此之外,还要修订医德教育教材,使学生得到最新理论成果的教育。
3.2注重各类师资队伍的有效整合
首先,重点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及相关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包括思政理论课教师、心理学教师、医学人文学课程教师,这是开展思政课教育和医德培养的主力军;其次,努力打造一支具备较高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的专业教师团队,加强专业课教师利用专业课课堂进行思政教育和医德培养的力度;再次,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等管理人员的协同力,利用他们在学生一线工作的优势,将正确的理念和价值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
3.3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医学院校应首先从校园文化环境入手,上到办学理念、教风学风,下到遍布校园的名医雕塑、文化碑廊等,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时刻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和锤炼。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思政课“第一课堂”和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本校特色和资源,以活动、讲座等多种形式,做到无处不人文、无处不文化,使广大学生在“载体教育”中不断增进人文素养。
3.4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
传统的试卷考核不能全面科学地评估医学生的素质水平,而应以其综合素质为标杆进行全方位的评估。首先,我们应通过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将其心中的“理想我”唤醒。同时,教师也应以身作则,将自身化作学生的榜样和标杆,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楷模。在此过程中,要尽量实现激励效果的量化,科学的评估机制应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从而保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到动态监测,使整个评价机制充满活力。
结语
医德培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良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医德培养的实质和内核。医德培养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自身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指向性,更在于它能通过持续的影响力对受教育者的品行产生一定的示范或激励作用。因此,客观、科学地梳理医德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参考文献
[1]刘平,黄智燕.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与探索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9(27).
[2]方建宏,刘群英.培育的路径:把医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3).
[3]沈骏,周建鸿.“医乃仁术”的传统医德内涵在医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及分析.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