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击疫情期间,大量的来自新媒体的音乐艺术作品使得全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凝聚力量,共同奋战,以渡难关,为抗击疫情奉献自己应尽的力量。这些音乐作品不仅鼓舞人们的斗志,还体现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原有音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尝试性的进行了创新。首先,通过线上线下的媒体教学,把“宅”在家里的教师与学生隔空联系起来,共同进行抗击疫情音乐作品的创作。以音乐的交流方式教化学生如何理解生命的存在与伟大的现实意义,帮助学生建立起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念,行动中我们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快捷,信息量大,信息传播广,信息途径便捷,数字化的优势,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迅速传播出去。学生翻唱、传唱抗疫歌曲,或者录制短视频为患者、一线工作人员加油打气,并上传到社交媒体,以此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们自主创作诗歌,诵读诗歌,将自己的心系疫区的情感、战胜疫情的决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凝练的语言凝聚在诗歌、歌声等作品传达出去,对社会的发展、团结、和谐有积极的作用。让我们的学生看到了生命的珍贵和崇高,并且社会责任感充分得到了的提升。
初中学段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主要借助音乐教育中强大的情感教育功能对学生开展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疫情期间音乐教育的功能有三重含义:一、教化学生并激发学生情感,如通过编排手指舞《中国力量》《中国武汉武汉中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渗透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二、感化学生并完善学生人格,如通过欣赏《最美逆行者》《最美的温暖》,对学生正确认识“奉献”“感恩”起到很好的启蒙作用;三、鼓舞学生并坚定学生信念,如通过教授歌曲《大爱无边》《心在一起爱在一起》,减轻疫情期间的压力与焦虑,起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疗愈作用,坚定必能战胜疫情的信心。
当前,国内外对于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研究大都集中在审美价值、情感共鸣、修身养性、疗愈功能等方面,如马登红的《音乐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指出,音乐最基本的特质是美育,就是对美的享受过程;罗茂的《音乐教育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强调,音乐教育的社会作用、娱乐功能及道德规范功能构筑音乐的文化价值,音乐教育从美学角度分析具有审美价值。
学生通过参与实践,用实际行动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抗击疫情中,停课不停学,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期望学生能以此为契机,振奋精神,以全新的面貌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抗疫时期激发情感、完善人格、坚定信念的功能。疫情期间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疫情时期,弘扬爱国精神或赞美奉献者的音乐作品大量涌现。帮助学生选择优秀音
乐作品去欣赏,教师根据学生的情感需要,适时正确地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内涵,实现积极的音乐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社会功能。
(2)以爱国抗疫歌曲、配乐朗诵作品、音乐剧为依托,进行学习和排练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同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3)随着深入理解音乐作品内涵,带领学生参与歌唱、编创实践活动,让学生实践体验情感,在实践中爱国情怀得以升华,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情操培养和品格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在理解作品和排练实践活动中,深入感受音乐语言,视觉和听觉得到冲击,从各种积极音乐作品中积累经验体会,唤起学生对广阔世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疫情期间音乐教学的重点如下:挖掘好的抗疫题材的音乐作品,以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引导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内涵;在欣赏音乐作品和实践排练感受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充分利用音乐的情感教育功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怀,让学生树立为国奉献的远大理想。
围绕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学生对爱国抗疫歌曲及其他艺术作品情感表现力的把握度,能否透过作品内涵升华为爱国情怀;学生在感知音乐作品时,由于音乐知识不够丰富,如何理解抗疫音乐作品的创作方法影响作品风格特点;在创作、实践、排练中让学生自我创新,培养一定作品的创造能力。
以疫情时期音乐作品为辅助,让学生在体验、感受、实践多种形式的爱国抗疫音乐艺术形式中提高审美水平,提高认知能力,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情怀,培养新时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思路如下:
(1)搜集疫情期间创编的“抗疫”歌曲,用欣赏的形式,激活课堂。
①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结合线上教学课堂的优势,欣赏来自各行各业的“抗疫”歌曲;
②通过引申“抗疫”歌曲的创作背景,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坚定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凝聚起群防群控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勇气;
③通过“抗疫”歌曲歌颂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正义感、责任心和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2)结合疫情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创编活动,用表演的形式,拓展课堂。
①创编“抗疫歌曲”,录制成小视频;
②创编配乐朗诵,制作成美篇;
③家庭小剧场,自编自演音乐剧。
(3)结合疫情期间创编的“抗疫”歌曲、配乐朗诵、音乐剧,制作成作品集和校本课程,延伸课堂。
①寒假期间,发布“乐”海抗疫倡议书,倡导学生积极投身到抗“疫”音乐创作中来;
②制作校园歌曲宣传视频《中国武汉 武汉中国》,更好地鼓舞士气和宣传发动;
③收集学生创编的抗“疫”歌曲、配乐朗诵和音乐剧等,形成作品集和校本课程。
作品集分为三部分:抗“疫”歌曲、配乐朗诵和音乐剧;校本课程分为四部分:音乐家的抗“疫”歌曲、孩子们的抗“疫”歌曲、原创配乐朗诵和原创家庭音乐剧。
(4)利用上课时间,作为音乐课的拓展资源,作用于教学。
疫情期间,音乐教学真正发挥了强大的情感教育功能,在创作、演唱中渗透爱国教育,激发学生音乐的表现力,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音乐的表现力、音乐素养的同时提升自身德育素养,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在音乐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涤荡,情感得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