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初中教学的课堂不断深入,而最能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水平的声势律动教学也在被逐渐重视,初中声势律动教学的合理运用可以让学生发现音乐的价值,享受音乐的美好,本文主要介绍了音乐声势律动的一些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音乐;声势律动;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和家长都加大了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希望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而声势律动教学的实施,对于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另外声势律动的使用对于学生的节奏感也有很大提高。
1 初中音乐声势律动教学的一些策略
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初中校园对音乐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因为音乐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感觉,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使得学生将内心的想法可以通过音乐表达出来。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应用声势律动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必须加大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得教学质量得以提升,为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便是对初中音乐声势律动教学的一些策略的介绍。
1.1 通过应用声势律动教学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初中的教学中应用声势律动可以有效活跃学生学习的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创新性思维的激发,而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尤其是初中的教学中采用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而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满足这一教学目的,还能活跃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思考能力,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给枯燥的课堂增添更多的活力,同时通过声势律动教学的应用使得课堂充满乐趣,拥有更多的个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因此通过应用声势律动教学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东方之珠》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技术,先行对这首歌进行播放,让学生体会这首歌的乐感,同时通过这首歌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音乐的状态,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几张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吸引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目光,让学生在进行本节课学习之前有更好的状态,而这就是运用声势律动的教学方法进行初中音乐的教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2 通过声势律动教学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调查显示,在现在的初中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低,学习音乐的兴趣不高,学习效率较低,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单一,课堂枯燥无味,教学手段落后,很难让学生接受音乐的熏陶,另外课本知识的单调,没有新奇的地方,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导致知识无法被学生掌握,教学目标难以完成等等,而在初中音乐教学的课堂中采用声势律动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优美,在音乐的熏陶下身心舒畅,在低沉的音乐中也可以被熏陶成忧伤,这就是真正的被音乐所感染了,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应用这种声势律动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获得音乐熏陶的情况下也可以学会鉴赏音乐,培养音乐鉴赏的能力。因此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采用声势律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声势律动教学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例如:在进行《青春舞曲》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多应用多媒体技术并且结合钢琴或者其他乐器的教学为学生营造青春的感觉,让学生可以体会到青春舞曲所展现出来的青春活力,感受青春的朝气蓬勃,以及年轻的活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音乐所要展示的主题和思想。另外教师在授课时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或者是特长传授一些与青春有关的动作或者青春标志性的音乐,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本节课这首音乐的学习中,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得学生在融入课堂教学的同时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1.3 丰富学生自身的想象力,提高乐感
初中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而且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本身就充满了朝气,而如果初中生可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就会更加的优秀,因此在初中生音乐的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丰富学生自身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乐感,音乐是丰富学生想象力的源泉,拥有想象力可以使学生更加的专注于音乐的学习。
例如:《雪绒花》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解有关雪绒花的一些例子,让学生体会雪绒花的魅力,这样让学生通过了解而加深印象,然后在老师进行这首音乐的讲解和弹奏时让学生跟着打拍子或者特长奏乐来诠释学生对这首音乐的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个音乐的理解和对音乐旋律的掌握,提高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3 总结
通过上面的介绍,更让大家看到了声势律动教学对于学生音乐学习的价值,对于教师音乐教学的帮助,另外声势律动虽然在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中不是教学工作的内容,但它的使用对于学生学习的帮助有目共睹,对学生兴趣的提高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要重视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吴绮雯.初中音乐教学中声势律动的运用实践分析[J].北方音乐,2020,(1):193-194.
[2]尹华珍.初中音乐声势律动教学的内涵及其开展策略探究[J].黄河之声,2018,(1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