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月5期   作者:安路
[导读] “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着重强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摘要:“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着重强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是音乐课教学的最基本要求。音乐课不再是传统的技能的教学,而更加增强审美能力的教学,音乐是美的艺术,只有不断加强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和掌握,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审美教育
        在音乐中体现美育教育,是体现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课是人文学科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现状
    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主要表现在没有把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着重强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是音乐课教学的最基本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达到审美教学的要求。比如唱歌课的教学,很多教师就是形式上单一地教会学生唱某个歌曲,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会唱某首歌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即便是进行了识谱教学,也因绝大部分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导致唱歌教学纯粹变成了教歌的形式。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整堂课就是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试想,教唱的那首歌曲要是学生都喜欢的还好,要是歌曲本身就让学生觉得不够好听,旋律也不特别上口,那有多少学生能够接受,有几个人能够坚持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呢?这种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原来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更谈不上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及综合审美能力。再说音乐欣赏教学,有的教师就是找来许多的音响资料,整堂课放音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这种长时间的被动状态注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当然也无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及审美能力。
        二、加强听觉体验,挖掘歌曲内涵,帮助学生发现美    
        音乐视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在音乐的学习当中,应首先发挥听觉的首要作用。在音乐课的教学当中,教师通过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喜爱音乐。同时,教师应熟悉音乐作品,深层次的了解音乐作品,在此基础上还应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音乐美,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去发现美,探索美。
        例如在歌曲《土拨鼠》中,学生能唱好歌曲,但对歌曲中优美的旋律、精炼的歌词就感受不足。怎样去挖掘潜在的美呢?通过对曲作者贝多芬、词作者歌德的介绍,大致分析了一些著名的作品,如贝多芬的《命运》、《田园》、《欢乐颂》交响曲主题片段,歌德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之后,学生对这首歌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感受到深层次的美。在学歌曲《西风的话》中,学生们刚刚在唱时感受不到什么特点,既没唱出优美的旋律,也唱不出歌词的韵味,反而觉得有些“土里土气”的,甚至唱的有些拖沓。但在分析了一年之中的四季变化仅仅只用最具代表性的四句话就能写明,一年的365天只用四个乐句就能表现出来时,学生们在演唱时就有了一种新奇的感觉。在不断的演唱中,继续加料,这些作品是我们国家早期的音乐家所作,他们大多留学欧美,有深厚的国学功底,运用西洋的作曲技法结合汉语的语音特点,创作出的作品,而且是针对学生们来唱的,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音乐课本歌曲,那时叫学堂乐歌。


三、培养爱好,提高兴趣,鼓励学生去表现美    
        音乐的学习,会使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肯定的、良好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动力,使他们心境愉快,充满热情,乐于创新。表现音乐美,正是学生内心世界及思想感情得到升华的一个过程。
        例如,在《摘草莓》中,学生都能感受到小女孩把最大、最甜、最美的草莓送给军属老奶奶,是心灵美的举动。学完之后,我启发学生说“如果饭桌上有好吃的菜,你先给谁?”“班车上有空位子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还是别人?”通过角色的转换,让学生明白给父母亲夹好吃的菜,给年龄大的人让座这也是“尊敬老人心灵美”的一种表现,在生活中,也能把心灵美表现出来。在《小青蛙》中,通过让三个同学模仿小青蛙不同时期的情态,胆怯的,害羞的,勇敢的,来加强音乐的感染力,让学生在观看中演唱歌曲,更能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学生在学校学习之余,我总是建议他们多去参见一些课外的音乐活动,吹拉弹唱跳,只要是和音乐有关的都行。在乐器进课堂的活动中,我总是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的多接触乐器,哪怕是一小会,即使拿在手上看看,我也会让他们多摸摸。在每学期的考试当中,我必定要有一项加分的内容,只要是参加过校内外的音乐活动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都要给与一定的加分,作为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选拔铜管乐队队员的时候,只要是喜欢音乐的,不管程度怎么样,我也让他们参与,即使当不了正式队员也要让他们当个替补,只要不离开音乐就行。对那些长期参加课外培训的学生,只要一有机会就让他们去表演,展示,让他们把美妙的音乐带给大家,让他们给大家展示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进而激发他们的表现才能。有了一批音乐爱好者,才能带动一大批想爱好音乐的学生,使他们去接近音乐,喜欢音乐,让音乐成为他们一生的好朋友,让他们在享受美妙音乐的时候,感到身心的愉悦。
三、要积极创设好的审美的教学情境 
        在进行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音乐审美的教学规定,依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在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设能适合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情境,使学生在情境学习中,全面的了解音乐,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的积极性。在一个良好的音乐情境下,注意力更加的集中,能更好地感受、接触音乐,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加强音乐情境的创设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课堂内容,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音乐的审美,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和创新,能通过美的音乐审美情境的创设,使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相连接,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进行审美的锻炼,全面激发声乐审美的积极性。 
四、教师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设计 
        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对音乐课堂教学的设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使音乐课堂更加的生动形象,紧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审美的感受。在课程的设计上,加强引导,不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对音乐的美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动参与到音乐课程的学习和音乐的审美中,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全面的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课堂上的语言和表情一定要切实的吸引学生,逐步将学生引入音乐审美的意境中去,提高学生的能力。 
五、结语
        音乐课程作为不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学科,必须不断地加强课程的改革。音乐课不再是传统的技能的教学,而更加增强审美能力的教学,音乐是美的艺术,小学是音乐学习的入门阶段,只有不断的加强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和掌握,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