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分层教学,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4期   作者:刘海涛
[导读] 分层教学法是初中数学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摘要:分层教学法是初中数学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能够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契合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实现对不同层次学生逐步提升。但同样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形式化分层、单一式指导等,目前分层教学在实际应用中出现多重问题。初中数学教师要想进一步发挥分层教学的独特优势,就必须改进现有分层教学模式,在优化分层教学中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初中学段处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过渡期,学生逐渐从幼稚走向半成熟状态,思维发展、能力提升。在数学学科学习中学由于课程内容的深度发展,学生也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学习意愿,学生之间差异拉大、层次鲜明。这也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学生之间的层次性,采用分层教学法落实开展教学。
         但由于多重因素影响,目前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应用有效性并不高,优化分层教学迫在眉睫,需要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加以重视。
一、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应用分层教学法落实教学,但没有真正发挥该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主要是因为如下原因:
         首先在落实开展分层教学时候没有明确的分层标准,分层教学形式化存在。部分数学教师完全按照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或者按照入学考试的成绩进行分层,忽略了学生的进步空间和个人需求,分层不能够有效满足学生需要。
         其次虽然教师对学生分层、对教学内容分层,但却没有真正的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仍然最后以统一的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学困层次的学生压力大、学习能动性逐渐减弱,中等层次的学生被忽略,学习积极性下降。
         其三分层缺乏动态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也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分层活动要跟随学生进行动态变化。而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在落实分层教学时并没有贴合学生实际,分层教学形式化现象普遍存在。
二、优化分层教学法,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对策
         正是因为目前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应用有效性不高,因此教师才要优化分层教学法,在有效应用中从多方面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1.明确分层标准,对班级学生科学分层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层是教师落实开展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必须注意分层的要求,实现科学分层。分层的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1)按照学生考试情况分层,进行三次考试:教师应当将过程与结果合并起来对学生进行分层,既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分层。又要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要考察三次及其以上的结果进行分层,这样的分层才更切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将学生分为A(提高层)、B(中等层)、C(学困层)三个层次。
         (2)按照学生学习需求分层,满足学生需要:学生自我有学习期待,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内心都渴望进步。教师应当把握学生这种心态满足学生的需要进行分层,这也是激励分层的表现形式。


         (3)确保学生分层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分层: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动态发展的,当A层次的学生一旦懈怠就会到B层次,而B、C层次的学生一旦努力就可以升到A、B层次,教师应当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予以学生最及时的学习反馈与鼓励。
         2.设定大小目标,对数学教学目标分层
         教师必须为每个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较大的压力,也会有一定的动力完成目标,获得收获、达到高度。且目标的确定将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能够确保数学教学的公平性,从而优化数学教学。这里所说的目标包括两个内容:
    (1)学习总目标:即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当按照自己的现阶段层次进行努力规划,如C层次的学生应当尽可能达到B层次,或与自我学习情况相比有所进步。从大的发展趋势上看,其目标应当是向上发展的。
         (2)课程小目标:即教师在开展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时,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
         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时,教师可以将目标设定为如下三个内容,对应三个层次的学生:①目标一:要求学生在课业学习中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够熟练运算。运用;②目标二要求学生能够在完成一目标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有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身观察能力、猜想能力、推理能力的提升;③目标三:要求学生自我经历知识探索的生成过程,自主完成一、二目标,从中总结经验。
         这样的目标设定能够协调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动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3.巧用层次问题,对数学教学过程分层
         问题是衔接数学课堂各个阶段的重要教学形式,它能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当然问题的提出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不同的问题需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且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联系新旧知识,从而达到思考问题、内化知识的教学目的。
         且教师也要注意对课后作业的布置进行分层,加强数学作业的层次化,这样能够降低学生完成作业的压力,也能够让数学教学过程层次明显。
         如在学习“幂的运算”时,教师可以将课后作业设置成如下内容:第一层次要求所有学生掌握幂的运算概念,了解什么是底数、什么是指数、什么叫做幂,同时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如25、43等;第二层次则加大作业难度,要求学生在前面运算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完成如下运算,如22020x2021、718x(-)17等;第三层次的作业则要求学生选择性完成,可以布置探究类题目。
三、结束语
    总之,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落实促使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广泛应用。教师要想真正发挥分层教学法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尤晓丽姐分层教学法内涵,解决分层教学法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在改进分层教学法、优化教学中对症下药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施海健.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理导航,2020(02):7-9
[2]刘少云.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2020(05):4-5
[3]沈鸣蕾.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名师在线,2020(03):44-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