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困难的师源性原因分析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4期   作者:李俊
[导读] 针对当前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存在的困难,深入分析师源性因素
        摘  要:针对当前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存在的困难,深入分析师源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灌输式的基础知识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忽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解题习惯的培养;总结反思意识欠缺。通过分析师源性因素,有助于帮助教师找到问题的症结,积极改革创新,提高应用题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师源性因素
        
         应用题作为检验学生数学能力与考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以来,在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成为了广大教师“头疼”的问题。为何如此说?即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已经费心费力,但却难以收获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依然在解题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错误,尤其是出现“低级错误”。虽然新课程改革要求现代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笔者认为: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并非无所事事,反而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存在的困难,无论是基础知识薄弱还是数学思维欠缺,抑或学生不懂得灵活地应用数学解题方法,这其中都折射出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基于此,笔者立足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探索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困难的师源性因素。
         一、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困难师源性因素分析的重要性
         虽然新课程改革要求现代教育应当强化“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然而,小学生年龄小,在学习的过程中,必要的指导、监督至关重要。在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困难的原因分析中,强化师源性的因素分析至关重要:一方面,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训练模式,直接决定教学的效果。此外,教师教学的责任、态度、对待学生的方式等,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如果学生在应用题解题的过程中出现解题困难,且这种解题困难现象是普遍现象而非个体现象,那我们一定要分析教师的原因,方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最终寻去正确的解决办法;另一方面,教学的双向过程,明确了“教”之重要性。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如同一张白纸,所有的知识、方法技巧等,都需要从教学中获取。在此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教”出现问题,势必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由此可见,小学生在数学应用题解题的过程中出现解题困难,我们应当深入分析师源性的因素,探索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积极寻求改革创新的办法,方能彻底解决学生在数学应用题解题中的各种困难。
         二、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困难的师源性原因分析
         在分析师源性原因之前,我们需要回顾:小学生在数学应用题解题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如: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不能灵活地运用数学理论知识、思维定式严重、解题方法不够灵活。

明确了小学生解题存在的困难,深入分析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1、灌输式的基础知识教学,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与吸收
         在应用题解题中,熟练、灵活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是学生取得好的解题效果的关键所在。而基础知识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体现,主要为两大模块:一是相关的概念、术语;二是数学计算公式。学生要想轻松地解答数学应用题,应当充分掌握数学中的概念、术语且熟悉数学计算公式,方能在解题的过程中灵活应用,取得好的解题效果。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试化的教育思想的束缚,导致很多数学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时,常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并没有充分把握知识的内涵,进而达到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因对基础知识、计算公式等混淆是非而产生了错误的解题结果。例如,在小学数学图形类知识的教学中,关于图形面积、侧面积等的计算,教师习惯于让学生死记硬背计算公式,学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在真正的应用过程中,会出现混淆是非的现象。如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计算,圆的面积与周长的计算等,很多计算公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都容易导致学生混淆是非,最终导致解题错误。
         2、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足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教师开展数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中,随着年级的增长,应用题的题型多变、难度增加、题干信息变长等,都需要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方能准确把握题意、理清题目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排除干扰信息的影响,正确解题。而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训练。然则,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足是常见的问题。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等的理解不足,导致不能很好地思考和解答应用题,进而出现解题困难。
         3、缺乏对学生解题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身。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针对小学生在数学应用题解题过程中粗心大意、审题不清、计算错误、书写潦草等各种“低级错误”,笔者认为:正是因为教师在数学应用题解题指导的过程中,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重视不足,要求不够严格,导致学生缺乏好的态度和习惯,最终影响了数学解题质量的提升。
         4、总结归纳意识不强
         善于总结和归纳,方能在此过程中把握学习的方法,把握解题的方法。小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指导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对学生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不足,总结归纳意识不强,反思意识不强,导致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没有养成“回头看”的习惯,没有从传统的错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最终影响了解题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针对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存在的困难,我们应当深入分析教师教学存在的原因,并积极改革创新,优化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春明.解答应用题的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03(07):17-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