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反思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总结了当前初中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反思性学习能力缺失表现,并着重从要重视培养师生共同的反思意识;要重视从数学授课和解题行为中培养反思能力以及要求教师能够针对相应的反思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促使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能力这三个方面对于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策略上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探索。
关键词:初中数学;反思性学习;作用;缺失;对策
反思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自主的对自己的一些学习内容、方法、问题等多方面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积累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对自身学习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实现认知思维形成、发展、总结、检验的全过程。鉴于反思性学习的教学作用和优势,我根据日常教学实际情况,总结分析了当前初中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反思性学习能力缺失表现,也同时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进行了探索,并梳理如下。
1.反思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逐步上升为形成分析现实社会的能力。而且,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发现反思性学习活动最重要的教学作用就是要培养初中生正确的数学学习思维方式。首先,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反思,正是探究的开始,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进行正确的探究。这个过程中初中生经历了思考、重构、理解的全过程。其次,在新课程改革“以生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指引下,反思也是能着重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再加上,以问题为心脏的数学科目,更是需要学生这种自主学习,答疑解惑的能力,反思性学习活动就实现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的全过程,数学理论与解题逻辑深入学生的自我反省行为之中。再次,反思性学习活动具有发展性,数学反思行为会从解题的过程中,逐步反思到数学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反思,最终延伸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的反思,这种发展是学习任务中正确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必然会让学生在数学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2.初中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反思性学习能力缺失的表现
2.1师生反思意识与自觉性差
初中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反思性学习能力的缺失表现在师生反思意识与自觉性差方面。目前,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学生不会进行反思,教师也缺乏反思教学与学习指导的意识,很多教师认为数学课堂上要让学生明白解题思路,要让学生学会做题就可以了,可是学生应该怎样面对不同的数学问题来自主解题呢?教师不可能讲尽所有类型的数学题目,那怎么办呢?这些问题教师与学生都一片茫然,教师费尽心机,劳心劳力,呕心沥血,希望讲尽所有数学类型题;学生点灯熬夜,日夜不停,希望做完所有数学题。这样做毫无益处,反而厌学者层出不穷。
2.2学生未能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积极反思
初中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反思性学习能力缺失表现在学生未能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积极反思方面。新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活动要经历课前自学、课中讨论和课后巩固的学习全过程,但是很多学生都没有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积极反思。教师也只是强调让学生做完题之后验算、验证一下,保证严谨性就可以了。这样是不利于良好数学思维习惯形成的,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前预习反思、课中知识反思和课后巩固反思活动的开展。
2.3教师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反思环节
初中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反思性学习能力缺失表现在教师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反思环节方面,大部分的教师都把注意力放在了习题的答疑解惑上,忽视了学生的反思困惑,这一点必须尽快纠正,必须要关注学生在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与帮助。
3.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具体对策
3.1培养师生共同的反思意识
教师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首要榜样,所以想要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教师本身也要有师生共同反思的意识,重视自我反思学习。这种共同反思意识就是强调,反思行为应该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具体的反思内容应该是学生反思自己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教师则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结果等。首先,师生双方都要对反思性学习的作用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探索。古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今有“只有改变人行为的信息才是知识。”反思活动必须随时存在,教师以身作则,每节课之间都要有逻辑联系,纠正上节课所发现的问题,然后再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环节。其次,师生要共同明确反思的方向,有了明确的方向才能使反思意识完整形成。主要反思方向如下:第一,反思知识问题。通过反思让学生对照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是否能够解决相关的大部分数学问题,如果不能那么说明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不够全面,理解不到位,没有形成灵活运用和逻辑运用。第二,反思知识系统化生成过程。利用思维导图思维让学生知识系统化、生长化,进一步内化知识。第三,反思行为问题。教师应该督促学生定时撰写反思笔记,也应自查,撰写教学反思文档,师生共同来运用这种简单易行,便捷有效的方式来形成良好的反思学习习惯。
3.2从数学授课和解题行为中培养反思能力
为了解决“学生未能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积极反思”的问题,教师要重视从数学授课和解题行为中培养反思能力。数学授课需要课前教师积极引领,课中组织学生自主探索,解题行为则主要是指学生的课后自学巩固活动。首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的授课,已经从课堂上灌输行为转变为了课前导学案、微课的引领行为方面了。因此,教师在导学案设计上,除了罗列相应的数学问题,还要让学生反思这个预习过程中,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有哪些困惑?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几个基本性质。然后提出反思问题:掌握这些性质,你是靠阅读教材,还是自己画图、测量角的度数后得到了结论?反思为什么不阅读教材自己就无法发现这些性质特点呢?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了实践能力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了。其次,教师在课中授课的过程中,要抛出问题,然后请同学们自己进行反思,应该利用哪种学习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在讨论“平行线性质”的验证过程的时候,教师请同学们反思是否能利用经历过的学习思维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学生就提出了可以用小学时经历的转化和测量的学习方式进行快捷验证。教师要对这种思维进行鼓励。另外,在进行课后的巩固学习时,应指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撰写反思日记,将自己所学、所感、所疑惑,完整记录下来。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性质》的相关习题类型特别多,教师要让学生将不同的类型题内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都标注出来,制作成为思维导图,整理自己的数学思维,形成高效反思。
3.3针对具体反思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要求教师能够针对具体的反思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学生反思过程中一般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不确定自己反思的内容是否是正确的,所以很多学生虽然时间,精力花费了不少,但是却没有什么效果,究其原因他们利用了过多的时间去强调独立解题,忽视了反思的关键所在,有时候我们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而问题解决后反思“面对同样问题下次要怎样解决”。在反思性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困惑,疑问提出来,在进行有目的性的,针对性教学,逐步开展反思学习。
反思性学习就是要立足学习过程,争取从新的角度来多层次地去数学探索、分析与思考,教师在整个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反思,形成学习能力;强调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融入反思性学习的相关内容;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定格”错误?“变焦”思维——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反思思维习惯的培养[J]. 罗红兵,孔维越. 中国教师. 2019(S1)
[2]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J]. 冯亚娟. 亚太教育.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