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向法实施教学

发表时间:2020/6/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5期   作者:江文芳
[导读] 问题贯穿数学教学始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无形的沟通之线,
        摘要:问题贯穿数学教学始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无形的沟通之线,也是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无形的沟通之线。有效问题的提出,不仅密切师生关系,也升华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具有别样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认识问题导向法的积极作用,将问题导向法与数学教学活动完美结合,让数学课堂因问题而灵动、因思考而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导向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活动本就是学生思考的活动,思考时提出问题。因此要想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善思、善用,提高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问题的积极作用,应用问题导向法辅助学科教学。
        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数学知识相对抽象。有效问题的提出能够给予学生思维上的启发、学习兴趣上的调动,能够满足新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强调学生在数学课堂的主人公地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问题导向法,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效应用问题导向法。
一、设计多样问题,鼓励学生思考
    教师是问题提出的第一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将直接衔接数学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必须精巧,要考虑两个内容,分别为问题的趣味性和问题的层次性。
1.问题的趣味性
        幽默的问题提出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样也是数学课堂学习的“添加剂”。
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趣味性,要让学生即使是在思考问题,也要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1]。
        如在学习《厘米和米》时,为了让学生有效掌握厘米和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老师可先抛出一个趣味性的问题“大家猜一猜老师有多高?”,孩子们有的喊一米七,有的喊一米六五。这时老师拿出尺子,请几位同学上来量一量,根据读尺来说出老师的身高。解答问题变得十分有趣,学生们在这样的问题解答实践活动中加深了对厘米和米的认知,同样数学课堂也因此而趣味横生。
2.问题的层次性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这也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师在提问时应当设计差异性问
题,即将问题分为基础型、进阶型、复杂型,给每个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既不会给他们较大的压力,也会基于他们的实际情况给他们挑战,让他们有效掌握知识。
二、创设良好情境,加深解题体验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生活经验和阅历积累不足。这也决定了他们在思考知识时对抽象的知识理解不到位,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1]。为了突破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存在的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利用有效的情境创设实现“化抽象为具象”的教学目的,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的解题体验,让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考虑数学问题,进而发挥问题的作用,实现问题导学。
        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围栏问题是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出错的点。这时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农场主人”,让学生深入思考如果是你,要做围栏会怎么做。这样的情境创设给了学生角色,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进行问题解答,很快能够想到围栏一面如果是靠墙,就可以少算一条边,进而掌握相关知识的重点,在实现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三、多方思考问题,激活学生思路
        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同,解题的切入点不同。在进行问题解答时也会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予以鼓励。且教师在设计数学题目时应当注意提出能够多种方式解答的题目,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路才会更明晰[2]。
        如就题目“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就该问题解法有很多:
        (1)学生一:通过计算第一辆汽车和第二辆汽车行驶的千米数,算两地距离;
        (2)学生二:通过计算两辆车每小时一共行驶多少米,算两地距离;
        (3)学生三:通过绘图方式,图形结合算两地距离;
        无论是哪种解题思路,最终都会获得同一个结果,即两地距离为500米。但学生的思维被完全打开,对问题的思考也更深层。
        同时教师也可以基于学生在解题时的多种思路进行解题方法对比,和学生一起探析最简单的解题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实现高效数学教学。
四、鼓励提出问题,培养数学素养
        “发现问题远远比解答问题更有价值”。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思维发散的活动,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们在思维发散的同时关注生活、学会观察、敢于思考、善于发现,这样问题导向法的价值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
        为了鼓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也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故意“犯错”的模式,唤醒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及时发现、及时提出。但无论哪种方法,教师都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深层发挥问题的价值。
五、及时评价思考,激发学生自信
        问题导向法的最后落实阶段是教学评价。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肯定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这也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改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过去的“分值式”评价模式,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思考过程上,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发展[2]。
        且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当注意方式方法,以强化和鼓励为主。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即使当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回答错误,也要适当的引导,而不是直接的批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数学学习活动才能够在问题导向下顺利进行。
六、结语
        若将数学学习比做黑夜,那么问题的提出便是一轮明月,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指明方向。而学生的思维活跃便是点点星光,在熠熠闪光中解答着问题。为让学生能够“因问生疑”、“因疑引思”、“引思入学”,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灵活应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建构学、思、用并举的新兴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叶少君.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的组织与设计[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20):85-86
[2]钟月媚.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8):227-2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