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这门课程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创新和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们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培养学生们的良好行为习惯,调动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此来不断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和课堂的教学质量。本文就以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几点思考这个问题而展开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才可以不断的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提升自己的数学成绩。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们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同时教师也要利用多媒体的设备展开教学,以此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培养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传统化
很多的教师在展开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依旧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只会让学生们渐渐的对于数学这门课程失去兴趣。长期这样下来也无法培养学生们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学生思维定势
一些教师在教学时都只会按照教材上的标准答案给学生们进行讲解,这样的话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思维定势。遇到难的题目的时候,他们直接会等待老师给出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学生们不仅不能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不能培养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一)注重培养学生课堂动手操作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都是比较好动好玩的,而且他们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感。因此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们的这一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课堂动手操作的行为习惯,让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比如教师在讲到《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些轴对称图形,并且进行观察,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可以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
再比如教师在讲到《长方形和正方形》这张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提前做一些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然后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们进行观察,并且总结出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以及面积公式。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可以让学生们更快的理解所要学的数学知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想要学好数学这门课程,就必须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平时教师在展开教学的时候,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数学成绩。比如教师在讲到《笔算乘法》这节内容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们讲一下教材上的例题以及笔算乘法时的过程和注意事项,然后教师给学生们出几道题,先让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且计算出来,等到学生们做完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分组,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的指导他们,让学生们在以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分享和团队合作的习惯。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不仅可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不断的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和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学生们只有对于数学这门课程产生了兴趣,才会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数学成绩。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中,并且培养学生们专心倾听和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比如教师在讲到《线段、直线、射线和角》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设备展开教学,以此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可以集中学生们听课的注意力。再比如教师在讲到《加法运算定律》这节内容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们讲一下教材上的知识点,然后给学生们出几道题目,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学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地指导他们,而当学生们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也要当学生们的倾听者,给学生们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的话不仅可以不断的培养学生们专心倾听和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同时也可以不断的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结束语:教师在展开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创新和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要给学生们创建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增加课堂互动的机会,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长期这样下来也可以不断的提升学生们的数学成绩和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柳建平.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发展战略.2015(06).
[2]廖志明.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下,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