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具有科学性和探究性特点的学科。通过课堂趣味实验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认知。教师在科学课堂上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拥有良好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 趣味实验 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基础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在小学的教学体系中,科学学科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科目之一,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有趣的课堂实验,这样能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当前小学科学课堂趣味实验教学现状
(一)课堂实验探究延伸不足
当前,大多数教师对于科学学科的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有些探究性实验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师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有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演示相应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视频观看等方式直观的了解实验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虽然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学习相应的科学知识,但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共同促进学生,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实验所包含的深层次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
(二)学生实验探究主体地位欠缺
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下,教师往往掌握着课程的决定权,学生只能被动的参与教师的课堂活动,这样的教学现状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缺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实际需求不相符,就会降低教学效率,学生长期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导致放弃科学学科的学习,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二、小学科学课堂趣味实验教学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生性活泼,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并且喜欢通过模仿等行为进行实践探究,这样的身心发展特点为科学学科的趣味性实验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趋势下保持长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堂上增加趣味性的小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将精力集中于课堂,有效提高科学学科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空气”相关知识点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空气中还有二氧化碳这一知识,教师在课堂上用一瓶打开的可乐,放在了水槽中,再将粒状的口香糖倒入可乐中,此时学生能够观察到可乐和二氧化碳像喷泉一样从瓶子中涌出来,小学生对于教师展示的这一幕会充满强烈的好奇心,进而拥有探究的欲望和热情,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教师在教学“听听声音”活动中将游戏和实验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准备好笔、塑料杯、直尺、水、纸等物品。
在游戏环节,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物品,探索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并且将探索过程设计成游戏过程,让学生通过不断闯关的形式,探索发出声音的条件,为了让学生感受声音是如何在固体中传播的,教师在一段小绳的中间栓一个金属汤勺,让学生用两个手指把绳子的两头按在耳朵眼上,然后让汤勺摇来晃去,不断和桌子相撞,这时学生能听到一种低沉的轰鸣声,从而对声音有更加具体的感知。利用这种游戏与实验结合的方式,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生活化实践平台
小学阶段的科学学科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科学学科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就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用科学学科中的知识加以解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化情景,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时能够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良好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做好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留心身边事物,总结其科学原理,并且积极寻找能够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此类现象,为学生设置具有趣味性的小实验,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条件,让学生加入到实验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学习知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科学学科中的知识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还能在此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进一步促进科学学科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透镜”相关的知识点时,寻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带入学校:放大镜、纸片、玻璃杯、火柴,教师利用这些器材首先为学生演示放大镜在阳光下聚光能够直接点燃火柴,这样的知识点学生都已经知道,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我们都知道放大镜可以点燃火柴,那么老师今天用一杯水也能把火柴点燃你们相信吗?”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中,水和火是相克的,教师说了知识点显然是违背小学生常识的,于是小学生的好奇心被进一步激发,教师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自己说的去亲自实践,带着学生将装满水的玻璃瓶放在太阳下,然后在装水的玻璃瓶后放一块纸片,教师通过移动纸片寻找阳光透过玻璃瓶最亮的那一点(焦点),然后将火柴放上去,不一会儿火柴就被点燃了,老师接下来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操作步骤点燃火柴,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学习到了新的知识,也锻炼了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阳光下的影子”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光是沿直线的传播的科学道理,准备了一罐蜂蜜,一支激光笔,在课堂上用激光笔照射蜂蜜,让学生观察,发现激光笔无论怎样照射,在蜂蜜里的传播路线都是直线,在帮助学生建立了这样的认知基础后,指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光笔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太阳光是不是呢?由此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在这种生活情境中通过自身的实践观察,有效掌握所学知识。
又如在探究“吃的学问”相关知识点过程中,教师根据冰淇淋对小学生具有天然吸引力的特征,在课程首先为学生制作了实验“美味冰淇淋”用接近小学生生活惊艳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准备了毛巾、冰块、巧克力粉、杯子、食盐、牛奶、奶油、大盆、勺子。在实验开始学教师在杯子里倒入一勺巧克力粉、两勺牛奶、一勺奶油并充分搅拌。紧接着在大棚里铺上一层冰,在冰上撒些盐,将杯子放在撒了盐的冰层上,随后在杯子四周加入更多的冰,再撒一些盐。将毛巾盖在大盆上,放置一段时间,这样美味的冰淇淋就做好了。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跟随教师的引导不断进行深入实验探究,从而完成本节课的目标。
结语:
小学阶段科学学科中应用趣味实验进行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教师搭建的实践平台,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展现了科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使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华.浅议小学科学课堂趣味实验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57.
[2]房筱梅.小学科学课堂是为实验教学策略探析[J].学周刊,2019(0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