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习作,第一个头疼的是学生。“啊?又要写作文!唉!没什么可写呀!”接下来头痛的就该是老师喽!“唉!这写的什么呀!语句不通、表达不清,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呐!”。那怎样做才能使习作教学有成效、教师和学生都不头疼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要先定好心中的标尺。
好作文的标准是什么?可能有些教师张口就来:精彩的文章标题、精妙的文章构思、精巧的文章角度、精当的材料处理、精美的文章语言、精要的文章结尾。而我们的“作者们”只不过是“略通文墨”甚至连“才疏学浅”都谈不上的孩子们啊。对于小学生的作文就要用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标尺来衡量。新《课程标准》就这样提出小学阶段习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并且还详细制定了各学段的目标。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感受、感悟、以及丰富的想象用较为通顺流畅的语言写下来,就是一篇好的作文。如果我们的学生乐于这样做,那我们的习作教学就是成功的。
二、教师要为学生拓开习作之源?
曾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位书生为写一篇文章在屋里转来转去、唉声叹气。其妻说:“这写文章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难吗?”书生说:“你哪里知道,你们女人生孩子,那是肚里原先有,生出来就行了。可要我写文章,那是明知肚里没有,硬要往外抠噢!”这虽是一则笑话,但书生一语却正中现在习作“无源”之结症。为学生拓开习作之源,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一)要引导学生多观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综观文学史,大凡国内外著名的作家、文学家都深入生活、观察生活,集生活百态于一身后,在加之以综合,抽取其典型方成传世之佳作。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各方面的积累。”然而,许多学生平时没有注意留心观察,写作文时就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手。为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按照顺序、留心观察、抓住特点、启发思考。
例如有一次写《我最喜欢的人》,有的同学写的是他们的音乐老师,有的写的数学老师。两位老师一男一女,在肖像描写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都用了“弯弯的眉毛”、“炯炯有神的眼睛”、“苹果似的脸蛋”等词汇。针对这一现象,我让学生用《猜猜,他(她)是谁?》为题描写本班同学的外貌。我先请一男一女站在前面,再请一位学生给他们“画像”。结果把两个学生的外貌描述得差不多,分不出是男是女。我指导学生再认真观察、描述。这次基本上抓住了不同人物特点:那位男生的脸方方的,小肉眼但有神,下排牙齿正中有一道宽宽的缝隙:而女生鸭蛋形的脸,眼睛乌溜溜的又圆又大,两眉之间有一颗小黑痦子。
(二)要指引学生多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作文构思创作的主要渠道。著名的作家、文学家,都有大量阅读书籍的嗜好。这造就了他们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才思,在写作领域雄视阔步,文采横溢,作品层出不穷。可见,要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重视指导学生的阅读,从中吸取写作养分,激起情感,生发灵感,掌握写作文时所必需的知识、方法、语感,蓄积写作动力。
小学阶段,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课文是有限的阅读面是狭窄的。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抓好课内的阅读,还要注重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阅读面,扩大阅读量。
我从教材入手,将单元教学中涉及到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并作为必不可少的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这样,既能将课内的阅读延伸到课外,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又能加深学生对单元教学中有关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我经常从课外阅读材料中划找有欣赏价值的好文章,鼓励学生阅读浏览,养成读书的习惯。这也是一种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因为这些读物的内容丰富,语言鲜活,表现手法多变,能切合现代学生现代社会的特点。
我还指导学生多读中外名著和优秀儿童作品。
一个学期过去了,学生再写文章时,已是十篇、百篇文章在胸,有着良好阅读基础。写起来想象丰富,思路畅通,文思泉涌而出。
(三)要鼓励学生多想象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修订版“大纲”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小学生作文同样需要比较丰富的联想。要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就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要完整地刻画每个人物的形象,就需要对他们的内心活动作合理的推测;要比较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就需要开展较丰富的联想。
?1、画图启发,展开想象
小?学生联想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心理特点,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作为直接依据。?简笔画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而且内涵丰富,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恰当地利用图画,还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创设情境,续写想象
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得到最感性的认识,点燃思维的火焰。让学生融入其中,激发情感,引起共鸣。这样用词说话、写话就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不会显得苍白无力了。我们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结尾是文已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续写下去,既巩固了课文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画家与牧童》一文结尾写道:“戴嵩听了,感到很惭愧。”我就启发学生想象:戴嵩知道自己画错时是怎样想的,他的神情是怎样的,有了这次教训他以后会怎样做。
三、要循序渐进,注意方法的指导
“一口吃不成胖子”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习作教学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新《课程标准》对习作的要求也是从“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开始,到“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再到“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一)从要求学生写好一句话开始。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文中那位教师的做法我很赞同。文章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位教师新接了一个高年级班。第一次习作课他指导完后,还是有一位学生直言不讳的说:“老师,我不会写。”这位教师温和的说:“没关系,那你就写一句话,把那一句写好就行!”那位学生觉得这容易。第二次习作时老师又对他说“这次你写好两三句话吧!”学生觉得这也不难!就这样一学期后,那位学生已能洋洋二三百言啦!
(二)说写结合,从写心里话开始。
我认为将自己说的话、想的话写于书面之上,就是一篇不错的作文。学生最容易写、最想写的就是自己的心里话。实践证明,凡是坚持记日记的学生,作文成绩提高很快,语文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由此可见,我们完全可以将写话视为习作教学的重要途径。再说,作文本来就是人与人交流的一种书面形式,就得讲真话,述真情。
(三)认真推究,提高文采。
学生能洋洋二三百言啦,能表达自己的心理了,这时教师就应进行文采方面的培养了。同样,从描写同一个事物,从写一句话入手,培养学生认真推究的习惯,做到“语不惊人,不罢休。”
四、教师多鼓励,点燃学生的写作欲望。
其实,孩子都有写作欲望。可这些写作欲望,有许多被教师给扼杀在摇篮里了。多么令人心痛啊!“这是写的些什么?”;“写的乱七八槽的”。唉!也许里面有些闪光点,你并没有发现。孩子的光芒被教师无情的冷水泼灭了。反之,教师从中找出比较好的句子,大力称赞、叫奇,再从中点拨,学生的写作欲望就会被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