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
(广元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广元628017)
心衰是心力衰竭的简称,当家庭中出现心衰患者时,其他家庭成员应当主动了解心衰患者的护理方式,了解基本的护理原则,为患者提供全面、科学的护理服务,为患者疾病的痊愈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
1、心衰的一般护理
1.1 休息充足
患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心脏功能情况和疾病发展趋势决定不同的休息方式和休息原则。一般情况下,一级患者无需对日常活动行为进行任何限制,仅需适当增加午休时间即可,保证自身睡眠的充足性。二级患者需要对日常活动行为进行初步控制,仅可从事轻微活动,不得从事体力劳动,且每次活动之间需要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并增加睡眠时间。三级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并对其日常活动进行适当限制。四级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可以采取半卧位或者坐位,患者家属需要承担患者的日常生活起居,直至患者病情好转,达到可以下床标准之后才能够适当活动。同时,鉴于心衰患者的卧床休息时间较长,故患者需要侧重于控制静脉血栓、肌肉萎缩、皮肤损伤等负面影响。
1.2 饮食护理
心衰患者的日常饮食中不能存在较大的热量,以低热量饮食为主,等到患者病情得到初步控制,并有好转迹象之后才可以选择高热量、高营养的饮食。饮食的烹饪方式要尽量清淡,利于患者消化,并保证饮食结构的合理性,少吃盐,多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日常饮食中需要减少热气食物,否则可能加剧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鉴于患者长期卧床,难免会存在食欲不振的迹象,故其在进餐时需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基本原则。
1.3 排便护理
排便护理是心衰患者日常护理的重点内容。心衰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尤其是三级以上的心衰患者,不可擅自下床。首先需要锻炼患者的床上排便能力,避免患者因为排便姿势改变而影响到粪便的排出。为了达到预防便秘的目的,患者应当通过饮食的方式补充一定的膳食纤维,加快肠道蠕动。当心衰患者出现便秘的症状时,可以使用小剂量的缓释泻剂,帮助患者排便。而在患者病情恢复良好的情况下,患者可以使用病患专用的坐式排便器,且使用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心率进行实时监督,排便过程中需要有家属或者医护人员陪同,避免出现意外状况。
1.4 吸氧护理
吸氧是心衰患者的日常治疗方式之一。吸氧时的流量控制一般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决定,常见的流量范围为2L/min-4L/min这一区间,吸氧后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变化,如频率、深度等,并以此为基础判断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是否得到改善,并进一步对治疗方案及护理方案进行调整。
1.5 口腔及皮肤护理
口腔及皮肤护理是日常护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对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需要长期卧床休息的患者而言,需要定期帮助患者翻身,调整患者的卧床方式,避免因为持续挤压而导致患者的皮肤受损。由于心衰患者的常用药物可能会引发菌群失调的情况,进而出现口腔粘膜感染的症状,故需要重视心衰患者的口腔护理,预防口腔粘膜感染。
1.6 输液护理
输液护理的重点以控制药液温度及流量为主,尤其是患者属于老年人群体时,应当确保药液温度维持在37℃左右,而药液的输入流量则需要控制在每分钟20滴-30滴这一区间。
2、心理护理
心衰患者会因为病情因素影响而普遍出现缺氧的状态,当患者进入缺氧状态之后,不仅会产生紧张、恐惧和焦虑的心理,更会存在濒死感,且受到心理和缺氧状态的双重影响之下,患者的心脏负担也会随之加剧。从某种角度来看,让患者习惯由疾病所引发的缺氧状态,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则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心脏负担。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慰藉和心理安抚,减少患者的焦虑和不安,给予患者一定的安全感。
3、早期病情观察
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夜间阵发性困难、心率增加、乏力、排尿减少等症状时,应当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并增加观察强度。若患者出现大量出汗、胸闷、呼吸困难加剧等症状时,可能是急性肺水肿的前兆,则需要提前做好抢救工作。
4、并发症的预防
4.1 呼吸道感染
为避免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出现,患者所居住的病房需要保持内部的空气流动性,每日均需要开窗通风,每日通风次数不低于2次,通风时间不低于30min。若天气状况不佳,可以适当减少通风频率和通风时间,天气较冷时需要做好保暖措施。此外,患者家属应当辅助患者多翻身,适当拍打患者的背部,促进痰液的排出,这些方式均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
4.2 血栓
血栓主要是因为长期卧床和使用利尿剂所造成的,患者的下肢是容易形成血栓的主要对象。因此,患者卧床期间可以适当活动下肢,患者家属则可以通过下肢肌肉按摩及温水浸泡的方式来促进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效果。若发现患者肢体远端处存在肿胀的情况时,则有较大概率说明患者已经存在静脉血栓的症状,则应当及时与医生联系,采取相应的治疗方式。
综合来看,只要能够掌握正确的心力衰竭患者护理方式,即可为患者疾病的痊愈创造良好条件,患者自身需要配合医护人员的日常护理工作,患者家属也需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同时患者还要保持良好、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