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司马光》为例,探究了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摘要: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朗读;复述;拓展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浸润着民族智慧和精神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引导学生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让学生接触简短的文言文,这也向我们一线教师传递了一个信号,即要加强文言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度地渗透文言文的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经典的文化,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展朗读训练,提高学生兴趣
文言味儿首先是“读”出来的,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大都具有音律美和节奏美,而且篇幅短小,特别适合朗读。
比如,对比读。《司马光》一课,原先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0课,这篇课文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现,浅显易懂,讲述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有个小孩在假山上玩,一不小心掉进了水缸……司马光没有慌,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缸里的水流出来,小朋友获救了。古文《司马光》,安排在部编教材三上,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群而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字数悬殊,产生质疑,这么简短的文字,能将故事讲清楚吗?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通过古今文字对比朗读的形式,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这句话在古文里是怎么写的?“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这句话在现代文中是怎么写的?“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通过对比,反复诵读,顺着课文的顺序,理清文意,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会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初步感受古文语言简练、内容全面的特点。
二、多抓手复述故事,体悟语言的精妙
文言文的学习除了读好读通以外,还要求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不仅要求学生对故事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还要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这一环节与初读时了解司马光的故事有所不同,对语言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评为文言文语言的精妙。
借助释义。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小精炼而且都配有注释,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教材资源,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降低复述故事的难度。本课中,出现了以下几个注释:庭:庭院;瓮:口小肚大的陶器:皆:全,等等。
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注释来理解关键词的意思,另外,有一些单音节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组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来理解,如“群、戏、没、众、石”等字在复述课文时可以组成“一群、游戏、淹没、众人、石头”等这样的词语来理解。在疏通了语句的意思之后,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故事的内容,这样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把故事讲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文言文用词的精准。
读好断句。文言文节奏感强,富有韵律,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出韵律感。针对一些难懂的句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停顿线,然后再诵读,
要掌握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正确的断句,才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正确地复述故事。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根据文章所提供的精美的插图来推敲文章的大意,关注插图中人物的表情,试着揣摩人物的内心,想象人物所说的话,并把这些内容添加到故事中去,并按照“落水”(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击瓮”(光持石击瓮破之)——“获救”(水迸,儿得活)这样的线索去讲,降低了难度,也使故事更富有儿童的色彩。
三、拓展链接,引导积累
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宋代的人们用多种方式来记录这个故事。口口相传,代代相诵。这是中国的文化元素,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教学中,呈现多种文化元素,巧妙补充相关教学内容,在欣赏、熏陶、感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文化魅力。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从宋代到元朝,从元朝至明清,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代代相颂,人们用各种方式来记录,如:雕刻、剪纸、水线画,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再来讲讲这个故事。
教材编写在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安排的“日积月累”部分,正是对本单元文本的一个思想性指导和价值观的提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呼应,形成知识链接,提升阅读品味。将诸子百家的观点与司马光的故事紧密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为人之道的传承:爱人若爱其身。《墨子》——若没有推己及人的想法,何谈急中生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从小就要有仁爱之心。这样的结合,将诸子百家的思想形象化了,将司马光的智慧形而上了,使教学有深度,学生有积累。
总而言之,小古文和白话文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小古文的渗入,就像向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水,让课堂变得灵动丰盈,重要的是,这样教,学生不怕,学了之后,还想继续学。第一次遇上古文,希望美好的“初相遇”能让学生留下对文言文的美好印象。
参考文献:
[1]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关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时蓓蓓.才智.2017(11).
[2]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策略探讨[J].陈学武.科技视界.20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