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期   作者:李艳玲
[导读] 初中语文是初中教育的一个重要科目。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有许多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
        摘要:初中语文是初中教育的一个重要科目。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有许多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而鲁迅先生的文章较有内涵,又常常与当时时代背景相结合,而初中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往往不能准确理解鲁迅的作品,甚至对其作品产生畏惧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对在初中语文中如何针对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教学,进行了相关策略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策略
        鲁迅先生的作品经常出现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但是由于鲁迅的文学作品较有深度,思想表达较为隐晦,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相关学情进行鲁迅作品的教学。但是很多老师对如何相关教学感到苦恼,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案,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结合时代背景,讲述文章内容
        很多学生之所以觉得鲁迅的文章比较难理解,主要是因为学生所处的时代与鲁迅先生不同,无法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所以为降低教学难度,老师在讲解相关内容时,应该对相应的时代背景,以及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做一定的讲解,通过时代背景讲解不知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文学历史常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老师在讲解人教版《藤野先生》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如:老师可以告知学生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二六年,当时正值北伐战争时期,其实北伐战争或者说国内革命能够进行,离不开国际友人的帮助,给予中国援助的人中也包括来自敌对国日本的人士,而鲁迅先生曾在日本留学,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原名藤野原九郎,他的治学态度严禁,对鲁迅先生给予了一定的帮助,对此,鲁迅写下了这篇文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对国内背景,北伐战争做一定的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相关写作背景,降低学习难度。
        二、结合相应文章,分析人物特点
        语文教学不应脱离教学内容,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时代背景不应讲述过多,在学生大致了解之后,便要结合背景,讲述文章知识重点,通过相关知识讲解,讲述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做到语言的通俗性,诙谐性,以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老师还可以积极进行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合作讨论与质疑。


        例如老师在讲解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的相关内容时,老师除了要讲述写作背景,同时还要结合相关人物,描绘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特点,比如鲁迅通过“黄胖而矮”短短几个字,描绘出了阿长的形象,皮肤蜡黄,各自较矮,而且还有些胖,通过这样的描述,使学生知晓阿长的人物形象,同时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还要注意语言的幽默性,活跃课堂气氛;在讲述了人物形象之后,还应结合文章,讲述相关人物性格,比如阿长睡觉时一个“大”字,“连说带比划,喜欢告状”等内容表现了这位保姆,性格大大咧咧,甚至还有些可爱,通过相关的人物讲解,使学生逐步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的重点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为虎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让学生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质疑,老师做出讲解,同时老师还可以对《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做一定的讲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深入讲解内涵,突出文章主旨
        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塑造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发扬文化的精神。所以在同学大致了解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以及人物特点后,老师应该及时的讲解文章内涵,结合时代背景,讲述鲁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突出文章主旨,通过相应文章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他们不断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
        例如老师在讲解《孔乙己》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先对相关文章背景以及人物形象讲述,通过文字如“茴”有四种写法的论断,展现孔乙己的酸腐形象,同时在讲授的相关过程中,老师还应让学生知晓,文章是在描写人物,但是本质是通过相关人物,突出主旨,表达思想,  比如在描写孔乙己偷盗被打折腿,实际上是在表现古代文人品质败坏;而在孔乙己死后,人们的诸多表现,表现了当时国人的麻木,表现了鲁迅对当时社会以及相应人民的批判。通过这样的讲解,通过这样的讲解,逐渐使学生意识到国家发展历程的艰辛,同时为便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兴趣,老师可以播放相关的战争视频,烘托气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适时播放现实主义题材如《鬼子来了》以此彰显当时人们内心的麻木,激励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想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提高学习效率。首先需要老师,结合相关背景,讲述文章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需要老师结合文章,分析人物性格和形象,以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理解相关内容;最后需要老师逐步深入文章内涵,突出文章主旨,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熊玫.鲁迅作品教学一体化的实施[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6):108-112.
        [2]刘忠平.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教学和解读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5(33):1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