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质教育大流行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除了有效的知识传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加强语文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内容,也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关键环节,因此有关语言文字运用方法的创新成为课程教学的重点探究方向。鉴于此,本文就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的主要意义作简单分析,再结合具体案例就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方法做细致阐述,以供相关人士参考交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具体方法
引言:
于现阶段的语言文字的教学来说,要想适应语文素质教学的发展要求。就需要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越和理解能力,还要分析和研究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进而结合运用现状,以及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创造活力四射充满活力,充满新鲜感的教学和实践形式。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意义
日常生活与学习都离不开听说读写等等类型的文学活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极强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日常生活充分利用好语言工具,和人们沟通和交流。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意义,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交际工具,也为了提升学生个人品质和生活能力,更是为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等思想品质的提升创造了有效途径。
二、小学语文中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
(一)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进行引导
小学语文的交际作用非常明显,教师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收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比如语文教学中,遇上了不认识字的学生,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去查字典,查字典的过程,是学生认识汉字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累积、储备汉字量的重要方式。比如教学《对韵歌》的时候,其中涉及很多生字词,像“隐”、“蒙”等等生字的出现,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查字典,学生在字典中找到字词的正确读音和含义,从而针对生字词展开组词造句等等活动。这样一来,学生从拼音和结构对生字有了全面的了解,还在组词造句的过程中加强了对生字的理解和巩固,从而日积月累,学生实现了量和质的同时飞跃。尤其是组词造句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充分了解生字的语言环境,还能够从旧知识当中找到和生字相关联的词汇和意义,从而充分提高自己语言文字实践的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教师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不断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与此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需求,从学生学习特点和思维特点上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增加和教师教学的配合度,这样才能完成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在交流沟通中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引领者的角色,在组织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中,分层实施对学生的教学任务。比如教师在教学《葡萄沟》的时候,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而在“茂密的”、“五光十色”等等形容词语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具体图片与视频,以视觉拓展来激发学生的内在想象力,学生结合多媒体图片与视频,思想渐入佳境,情感融入情境,从而引发一系列感悟,和奇妙思维,进一步提升自身对语言文字的共情能力。
(三)在积累的基础上实施发散教学
语言文字是学生展示个性和优化思维的重要工具,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不断创新以及优化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启发思维,而这些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是难以满足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的。所以要想充分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教师就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预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机会,让学生自主想象 ,并利用语言文字和他人沟通,然后实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教师还要尽可能的利用丰富的教学语言去阐述教学内容的思想和情感,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这样学生自身的知识和运用体系才会不断完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才会更加有效。就拿《精卫填海》举例来说,该篇课文中,人物描写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在具体的语句组织和分析中变得熠熠生辉。教师结合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和把握文章中人物的形象。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后续的文章写作中,借助文中人物形象的写作语言和习作方式丰富自身的作品,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经验。另外小学写作中,教师还需要挖掘教材内容,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写作习题,这样可以通过有效的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文字应用水平。
三、结束语:
总的来讲,小学语言文字的教学,需要教师不断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和形式,并形成高效的语文学习课堂、实践课堂,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机会,这样学生才能将语言文字运用的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余锦云. 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具体方法[J]. 才智, 2018(7).
[2]田静. 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具体方法[J]. 小学生作文辅导(五六年级版), 2018, 000(010):58-59.
[3]杨帆. 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方法分析[J]. 新作文:教研, 2019, 000(001):P.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