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语文课堂的那道光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期   作者:王晓露
[导读] 朗读,是将无声的阅读转化成有声的阅读的一种方式,这是阅读的一项基本功,更是一种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朗读,是将无声的阅读转化成有声的阅读的一种方式,这是阅读的一项基本功,更是一种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是新课标对每个学段朗读的基础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理解作品的情感态度,并通过读的方式培养语感,发展学生智力,陶冶情操。同时,朗读也更充分地释放了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获取真正美的感悟和享受。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朗读的重要性:
        营造氛围,实现师生情感的自然流露。
         教师如果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在拿到一篇文章时,就能很快投入朗读中,实现语言文字的快速理解。教师如果注重朗读氛围的培养,那么学生就能以朗读作为文字理解的“喷薄”口,让内心的情感一泻千里,绵延在高低起伏的朗读声中。整个课堂灵动起来了,学生在自然而然中用读的方式诉说心灵的感悟。
        以读代讲,成为师生心灵的诗意抵达。
         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时,教师常常用许多支离破碎的问题去理解分析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情感,这样不仅让教师感受到教学的累与困,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干瘪和无味,也打破了课堂的氛围和文字所蕴藏的情境。当然,语言文字中必要的追问和琢磨是朗读替代不了的,但更多的时候可以将之托付与朗读,在层层深入的朗读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师生也在朗读中心心相印,实现彼此诗意的抵达。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了一年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并且学生在一年级的基础上又养成了一定的朗读的习惯,具备了最浅显的朗读能力。但学生毕竟处于低段,还缺乏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较少体验到朗读的的乐趣,因此朗读热情不足,如若此时教师能够在朗读方面下足功夫,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身示范,感受朗读美。
         说一千遍,不如做一遍,学生最初得到的朗读方面的感知就来源于教师。众所周知,孩子最擅长的就是模仿,然而教师的适度示范其实就是给了孩子一个朗读的榜样和目标,让孩子在自我练习中努力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揣摩停顿之处,感受抑扬顿挫。当然,教师的示范不是盲目、毫无准备的,应该在示范前就要做足功夫,这样教师才能以最美的声音,最好的朗读状态留给孩子们最深的朗读印象。例如我在执教儿童诗《山村孩子的画》时,当我轻柔的读“泥土是画面的主角,让幻想展示它的富有,深一脚,浅一脚,山路上印满秋天的芬芳”这个小节时,孩子们都沉浸在了朗读营造的氛围里,情不自禁的为我鼓起掌来,更有甚者不禁感叹:“好美,好美!”这无疑不是教师用自己的示范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美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亲近文字,萌生出一种想要朗读的愿望。
         然而教师的示范要把握好度,掌握好“火候”。一是要在孩子们初读之处进行示范,切忌过度示范,让学生感到疲倦,同时也没有为学生的朗读留有余地。二是在学生困惑之处进行示范,学生经过反复的朗读都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就不要过于花费时间让学生自己揣摩,直接给予孩子朗读的示范。良好和适当的示范,既能够让孩子有迹可循、有物可仿,也能够给足孩子练习的空间,激发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教授方法,品尝朗读乐。
         虽然有了教师良好的朗读示范,但学生还是处于模仿的状态,那离开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朗读又该何去何从呢?所以,要让学生从表及里,真正的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就能让学生丢开教师这根拄杖,自己去寻觅朗读的乐趣。当我执教《寒号鸟》一课时,出示文字“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喜鹊的忙碌?学生就会找到“一早”、“东寻西找”、“忙着”这些关键词,并让学生用朗读声表扬表扬喜鹊,试着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将关键的词语读的重一点就更能够展示出喜鹊的勤劳。让学生试着练习,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朗读的方法。

再比如让学生朗读喜鹊劝诫寒号鸟的语言“寒号鸟,别睡了,天气暖和,赶快做窝”时,让学生揣摩此时喜鹊心理在想些什么来激发学生的朗读,有的孩子认为喜鹊此时很着急,有的孩子认为喜鹊此时心里很担心寒号鸟,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行朗读,我相机指出“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能帮助我们朗读句子“,这其实也是在教给孩子朗读的方法。
        引入赛制,体验朗读趣。
         单一的一遍遍的朗读会让孩子疲惫不堪,也减少学生的朗读兴趣,不能激发学生愿读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倾心设计朗读的小比赛,在你追我赶中维持学生的阅读动力。例如我在执教《田家四季歌》时,出示第一小节:春季里,春风吹,花开草长蝴蝶飞,麦苗儿多嫩,桑叶儿多肥,学生一边听教师范读,一边想象看到的情景,最后让学生读出春季的生机勃勃。我相机引入”争当朗读高手“的赛制,单个学生发起挑战,其余学生应战,教师为每个朗读的孩子打分的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朗读的孩子屏住呼吸,等待教师打分,期待自己能超过最高分的孩子,顺利成为朗读之王。当然不止这一个比赛,我们还积极地开展了“请你为我投票”、“小组pk”等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比赛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了朗读的方法,并且朗读热情空前高涨,学生抓紧时间练习,不知不觉中,朗读的乐趣浸染到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当然,比赛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孩子喜欢朗读,感受朗读之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充分尊重学情,让活动的设计更有趣,并要随时变化活动的方式,保持学生的新鲜感。二则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其实就是不要盲目地做许多活动,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未必事半功倍。所以要力争让朗读比赛更科学,更实效。
        给予空间,鼓励朗读活。
        目前,许多老师在朗读教学方面示范得当、方法恰当、活动有趣,但往往会出现“箍得死,缺灵气”的现象,也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后,就只允许孩子有一种朗读的表现。不可否认,有的文字朗读表现确实单一,不应该有许多的表现方式,但同时也要承认,对于学生来说大部分的文字都可以解读出不同的领悟,则应该鼓励学生百花齐放,尊重个性化朗读。如执教儿童诗《小鸭子》时,当学生读到这两句“河里的冰还没化尽呢,你的性子有多急!”时,有的孩子认为这是一旁的小动物在担心小鸭子,因此朗读时读出了着急的语气;有的孩子认为这是一旁的小动物嘲笑小鸭子,因此朗读时又读出了戏谑的感觉;也有孩子认为这是一旁的小动物羡慕小鸭子,因此朗读时又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于语言文字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应该尊重并且欣赏这一份独特的感受,让朗读成为“我口读我心”的一件享受事儿。
        搭建平台,展朗读成果。
         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和培养,学生已经有了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方法,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多元的舞台,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例如,孩子们积累了很多古诗,并且朗读的也比较到位,我便设计了”古诗诵“的活动,孩子可以单人朗诵,也可三五成群;孩子可以单一诵读,或配乐朗读;孩子可以辅以动作单诗诵读,也可创设情景组诗诵读……总之就是让孩子在学习朗读之余,同时也分享朗读成果。不仅如此,还可以激发家长的热情,开展亲子朗读等活动,让小小的朗读,成为大大的乐趣。
          教育无小事,朗读虽然看似是语文教学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但教师地精心设计、巧妙引导、及时鼓励、灵活分享都能够让朗读这个小小的组成部分成为孩子语文素养里最耀眼的那颗星。作为教育者,最幸福的就是让每一件普通的事不普通,牵着孩子的手快乐地徜徉在语文学习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