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有计划、有意识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从整体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激发兴趣,创造条件,多样活动,语文素养
萨特曾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但是,很多教师常常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阅读时间挤占,使学生无法与文章进行心灵对话,其思维的火花难以被激发,也就谈不上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实际上是给语文教师提出了重要的要求,即如何完成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阅读要求,为小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提供帮助。笔者结合近两年来的课题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点燃阅读热情
(一)课文“引”路,促进主动阅读
学生阅读得最多的就是课本,而课本的有些内容是从名著名篇中选出来的。如《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在教了这篇课文后,我向学生介绍了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历史,还介绍了一些突出人物的特点以及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看法与评价。课后不少学生争着看《三国演义》。这种阅读活动,是“课文”的补充和拓展,是与课内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既易于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课文的内容帮助学生选择拓展的阅读内容:如在学了《望庐山瀑布》和《长城》之后,让学生阅读描写祖国名胜古迹的有关书籍,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学完《长征》后,让学生多看几篇革命故事,讲讲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动人故事;学了《有的人》以后,让学生多了解一些鲁迅爷爷生前的故事;学了《只有一个地球》以后,布置学生阅读有关环保、生态方面的文章,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了《嫦娥奔月》以后,要求学生读一些民间故事,领略祖国优秀灿烂的文化.....由于有了“课本”这个引子,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故事引发,点燃阅读火花
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经常选择益智、有趣的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们听。教师声情并茂,学生耳濡目染,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及时引导他们自己去看课外书。比如,有一次我向学生们讲了《拇指姑娘》的故事,然后再启发引导学生:“ 同学们,你们还想知道更多的童话故事吗?”学生们意犹未尽、跃跃欲试,我适时向他们推荐了《安徒生童话》这本书。这样一来,同学们都兴趣高涨,争着去阅读这本书。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疑问, 这样,一方面能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同时也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我给学生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后,接着说,兔子输了,他很不服气,就提出再来比一次,可是第二次他又输了,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学生异想天开,众说纷纭,精彩纷呈!又如讲《12生肖的故事》,最后我说:老鼠那么小,怎么会排在第一位的呢? 答案就藏在书里,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课余时间争相阅读这本书,从中寻找美妙的传说和自然知识。带着趣味和探求欲望去读书,收获体验,学生自然爱上读书。
二、创造条件,促进快乐阅读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1、充分利用好班级的黑板报、墙壁等,营造书香氛围。
2、征集读书名言,可以请学生抄在黑板报上共同学习,或是做成书签与同学交换。
3、在黑板报的一角开辟读书方法介绍,向学生介绍科学的读书方法。
4、班级要建立班级图书角,“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每个学生至少有两本图书,定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换。
(二)给予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我每周都会安排一节专门的阅读课,让学生自由阅读喜欢的读物。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和家长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陪伴孩子阅读,使学生善于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 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陪伴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必定会让阅读更快乐。
三、多样活动,实现有效阅读
(一)开展活动,提高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控运用语文的规律。”课外活动是推动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自身条件,利用校内外各种机会,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课外阅读小组、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览等;另外,还可举行适量的竞赛活动展示阅读成果。如举行“讲故事”比赛、“读千古美文、做华夏赤子”古诗词朗诵会,开展“手抄报展览”、“ 出班刊评比”等等。通过诸多活动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持之以恒,带动作文
教师要经常注意本班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情况,适时引导学生摘抄,丰富词汇积累。积累的方法有很多。我平时让学生在阅读笔记上分门别类的摘抄:人物的、事物的、景物的、动物的……可以是句子,可以是段落。自己的词库里积累的多,用得多,写的文章自然就能生动起来了。此外,通过坚持不懈的阅读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发展了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判断力,以及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这样,学生们再也不会因为区区二三百字的阅读小短文而皱眉头,咬笔头了。同时,学生由于在阅读活动中积累了足量的文学素材,在作文时也不会没头没尾,流水帐,错字错词乱句连篇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也不要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我想,只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引导性兼顾,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相信就一定能激发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让语文阅读教学结出累累硕果。
(本文为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研究论文,项目编号:FZ2018ZX048)
[参考文献]
1、陈钊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小学教学参考》2010 年第四期
2、肖朝霞《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麻城教育信息网
3、李智杰《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