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有效推进,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也正在进行革新和优化。近几年,有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出,教师也在积极探索能够有效激起学生参与兴趣,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本文从当前的教育背景出发,主要依据三个方面讨论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为主的“二自,二学”课堂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二自,二学”;教学模式
“二自,二学”课堂模式,其中的“二自”是指课前学生自己根据导学案预习新课,并完成导学案,课后独立完成作业,包括巩固复习与目标检测;“二学”即小组互学,如小组长领学、对学等,以及课堂上群学,包括小组展示、互动等。“二自,二学”课堂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其不再将教学重点放在教师身上,而是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课前、课中与课后的活动,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得出“二自,二学”课堂模式确实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效果、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结论。现将笔者在实践中的探索与尝试过程分享如下:
一、精心设计导学案,促进学生自主预习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其在课前的应用可供学生自主预习,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准备。在小学阶段,教师所设计的导学案必须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在学生自制力较差的时期引导学生完成预习。导学案的设计和具体的教学过程是不同的,不必要显示教师的教学语言,主要凸显学生的学习活动。
例如,在学习《花钟》前,笔者设计好了学生在课前预习需要用到的导学案,导学案中主要是为学生了解鲜花埋下了铺垫,出示需要学生理解的重点句子,并将不同句式的表达结果罗列出来,为学生理解课内内容做足准备。导学案初始是以遍地鲜花的形成呈现的,出现笔者设计的引导语:同学们,看到鲜花心情会愉悦吗?我们一般会在哪里看到鲜花?不同的鲜花开放的时间是一样的吗?利用低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本节课的预习。随后,结合课文内容的简单介绍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以不同层次的问题积极促使学生完成自主预习。
二、创设学习情境,落实课上“二学”
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和教师三者是影响学生课上学习的主要因素,教师自身要做到以自身的示范行为给予学生合适的熏陶,促进学生在课上借助教师的力量探究学习材料。“二学”强调的是学生在课上参与的小组互学和群学,教师固然是重要的因素,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特点才是更应该关注的重点。
为学生创设合情合理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加强“二学”的效果,需要教师不断的尝试与探索。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可根据“二学”的主旨先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同时为学生在课上分享学习经验创设合适的环境。例如,在学习《母鸡》这篇课文时,可适当联系学生刚刚学过的《猫》,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析上节课的学习心得,总结老舍先生的写作特点。随着授课内容的不断推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问题,教师可将学生的疑问和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为具体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互助学习,在组内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学生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适时适当地融入,总结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最后引导全体学生在课上就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或仍有疑问的问题展开讨论,达到群学的目的。
三、创新作业设计,保证巩固学习的效果
设计的作业需要考虑到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需要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或学生生活中可接触到的实例,或学生喜欢的游戏与活动形式。教师适时地创新作业设计,能够吸引学生完成作业,让学生在好奇心和积极性的引领下巩固所学内容。
例如,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学完古诗后,教师常设计的作业为背诵诗句,要求学生解释诗中的词语,并能够翻译整首诗。这样不需要学生动脑参与的作业,学生直接誊抄或背诵即可,为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结合“二自”中强调学生自主完成巩固复习与目标检测的要求,为学生设计了创新性作业。以《题临安邸》为例,笔者将整首诗设定为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适当的情境写出诗句。学生依据笔者设计的复习方案进行这首诗的巩固练习,复习方案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呈现出诗人林升的写作背景和写作内容,让学生能够有感而发的吟诵出诗句。同时,为加强学生对整首诗流露出来的收复中原、祖国统一的理解,笔者还设计了需要学生课下自主探究的题目,作为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拓展。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查询张祜的《题金陵渡》,结合学习资源探析这首诗的含义,并与今天学习的《题临安邸》相联系。
总之,笔者在实施“二自,二学”课堂模式时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应用该模式时应该注重导学案的设计,以充分吸引学生的关注,让学生能够自主完成新课的预习;在课上强调学生的一对一学习、组内互学、群学,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与合理的学习情境;最后创新作业设计,保证复习巩固环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淑红. 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9(11):130-131.
[2]赵影地.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