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土地理是本乡本土的地理,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师生都可以联系学校周边的环境及生活经验,将乡土地理整合到课堂中学习地理,来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我以我校周边的乡土地理为案例,让学生巧用乡土,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结合乡土,温馨感受地理;激活乡土,增强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借助乡土,化繁为简学习地理;利用乡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
关键词:乡土地理;学习兴趣;考察实践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2011年版)》指出:“”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因此,乡土地理是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
地理课程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我校属于乡镇中,90%的学生来自附近的农场和农村。在我校学生的生活中有很多潜在的乡土地理知识,而且这些乡土地理知识是随处可见的。但由于初中学生受年龄和视野、思维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加之初中地理课时紧张,缺乏课外考察实践等因素导致农村初中生对乡土地理的知识了解甚少。针对上述问题,本人在平时的课堂中经常联系生活中的乡土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地理。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一、巧用乡土,激发兴趣学习地理
乡土地理具有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在课堂上联系我们身边的一些地理事物或生活现象,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用一些与教材相关存在于生活中的乡土地理知识贯穿到课堂中,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如在讲到《中国的民族》这一节课时,我会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实例来预习课文。在讲到民族政策有语言、文字自由这个知识点时,学生会纷纷举手发言说我们在家都是讲儋州话,所以我们的方言是儋州话,虽然儋州话没有文字,但国家没有禁止不给讲。这时候有的学生会说,看人民币,人民币背后有一些不同于汉字的字,说明有些 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有语言和文字的自由。在风俗习惯自由这里学生也会发言说,我们儋州这里最有名的是儋州调声,孩子们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对儋州调声也有了深刻的爱好,一些比较活跃的 学生甚至上台表演儋州调声,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充满了欢声笑语。学习民族的分布时,学生会根据班里学生的信息表捕捉到信息,举手发言说,老师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是汉族,但有个别同学是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说明我们民族的特点就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通过学生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生活是“有心”的,懂得利用生活中的乡土地理知识,搬进课堂的教学中,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乡土,温馨感受地理
初中阶段的地理,一直被当作“副科”不受家长、学生和社会的重视,所以我们地理教学活动很难开展。但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不管别人重视与否,我们都要尽职尽责的 做好本分工作。在课堂中常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更好的为我们生活服务。
例如再讲《中国的农业》这节课的粮食作物时,我会通过引导他们从生活中的事物去解决问题。首先从饮食习惯引导,他们的主食是什么?(米饭)我们南方人喜食米饭,而且我校大部分是农村学生,家里都会耕田,甚至会到田里耕作过。所以他们很快就能想到水稻来自于水稻,从而得知南方粮食作物为水稻,北方为小麦。拓展南方能种植水稻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呢?学生就会回答:我们这里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丰沛适合种水稻。有的还回答我们这里地形平坦适合种水稻,通过联系生活中的乡土地理知识,学生学会了农业的布局要因地制宜,学会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也通过与父母之间的劳动,懂得父母的辛苦,从而感恩父母,拉近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三、激活乡土,增强自主学习地理
立足于教材,面向生活中的乡土地理,把初中地理教材与乡土地理有机结合在一起,运用到课堂的教学中,大胆的变革与创新,提高了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也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讲解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时,我会让学生观察自己家附近的河流来进行阐述我国南方是水文特征。
学生能根据实际解决课本的内容。学生很快的知道外流河的水源补给方式是天然降水。我们海南地区降水比较丰富,所以说明外流河水量丰富,夏天雨季时,河流水位上涨形成汛期,海南的雨季较长,河流汛期也很长,冬季少雨时,河流 水位下降,形成枯水期。家乡的河流无结冰期,含沙量较少。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观察细微,用自己家乡的河流引入到课堂是知识点中,作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借助乡土,化繁为简学习地理
农村初中生在生活中的一些乡土地理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只要学生在地理是学习中善于结合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也就容易理解了,能够化繁为简的学习地理。
如在讲到我国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原因时,也提前让学生了解糖厂的水资源状况。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生活经验,都能说出糖厂的自来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糖厂的自来水属于硬水,含有钙镁化合物质,烧开后水下面是一层白白的粉末,上面也浮有一层白色的物质,所以不能直接饮用。于是个别居民在家挖水井,饮用水就来自水井的水,而当每年冬春季降水少时,又加上糖厂开榨,糖厂水井的水位就下降,生活在糖厂的居民饮用水就变得短缺。从而学生就能分析出华北缺水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即冬春季降水少导致水资源短缺;人为原因:人口多,工业的耗水量大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学生根据自己 居住的生活条件 运用到课堂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化繁为简的学习地理,也培养了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五、利用乡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
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而我们想学好地理,更应发挥自己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周边的乡土地理。走出课堂,在考察实践中开阔视野,获得的知识水平也得到较高层次的提升。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身边的乡土地理知识,我校带领学生到八一“石花水洞”开展研学旅行的考察实践活动。“石花水洞”属于喀斯特地貌,洞内有石钟乳、石笋、卷曲石、单晶方解石花等极具观赏和科学价值的景物。“石花水洞”内还有数量较多的蝙蝠,所以又称为“蝠洞”。在景区内还有石林景观和热带果园观光。在景区内还可以品尝地道的儋州小吃、米烂、碱水馍、簸箕餐、板蓝根馍等。在考察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更能深刻的感受到旅游业所带来的影响。海南是国际旅游岛,要想吸引游客就要因地制宜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也知道了发展旅游业能够带动一些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做到生态旅游才能够可持续发展。通过带领学生考察实践,使学生了解家乡,关注家乡,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在考察完“石花水洞”回学校的途中还带领学生去参观八一的明湖和爬长岭山,明湖就在长岭山山脚下,明湖里种植睡莲供人们观赏,明湖的周围还修建有许多小凉亭、大广场、游泳池、羽毛球馆等。附近很多村民喜欢围着明湖散步以及在广场里跳广场舞和健身操,每个月农历15或一些盛大节日,还经常有来自不同农村的居民调声。夏季更是游泳的好地方。带领学生爬长岭山,在长岭山的山腰种植有橡胶。同学们在爬山过程中也在不停的讨论这里属于山地地形,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但 是可以种树,这样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有的同学还说这就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不仅关注到了经济效益,还可以做到保护环境,实现了双赢。同学们还说这里植被茂盛就是一个“天然氧吧”,来这里健身真的是一种享受。通过“行走乡土”,学生们不仅长知识,知道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还学会根据身边的事物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归课文当中。
六、结语
乡土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借助乡土地理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是可以触摸得到的。我们学习地理并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的热爱。
参考文献:
1.张小玲.浅谈如何教好初中乡土地理课程[J].教育革新.2016
2.张君政.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
3.王晓蓉.谈谈乡土地理材料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J].科学咨询.2015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探究“行走乡土”对农村学生学习地理的实效+QJH20171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