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的教学中运用的十分灵活和广泛,成为中职经济法基础教学中必备的教学方法。本论文结合目前案例教学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来探究案例教学法如何在中职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灵活应用,并且探讨其运用技能技巧。
关键词:中职院校;经济法基础;案例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居于引导者的教学方法。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从而将抽象复杂的案例具象化、具体化。然而案例教学法在具体运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也是势在必行之举。
一、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足
目前中国的法律法规日趋完善,所以对未来从事与法律相关的职业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然而对于中职经济法律的相关教学上,所运用的教学法有一些不合理之处:比如,和其他文史课程相类似,没有突出课程的特色,学生没有形成职业意识;教师的讲授占据主要部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思想等。
(二)忽视了中职教育的特点
学生进入中职学校的门槛比较低,因而对其要求也比较宽松。所以在中职经济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对于特定的课程特点,采取特定的教学方法的思想。教师只是采取和普通基础教育相类似的模式进行教学,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技能的锻炼和情感的培养,忽视了职业学校的的教学特点,因而不利于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学生,进而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完善中职经济法案例教学法的对策
(一)结合中职教育特点开展教学
通过运用经济案例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这是每个教师必备对的教学技能。案例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处于桥梁作用,起到一个连接教材和学生之间的纽带作用。所以教师应该科学的进行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在所给的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开发,使学生透过表面掌握本质。同时,教师也需要提前准备好上课所需要的案例。教师可以采取演示法进行教学,先把自己的思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解题的思维过程。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还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效率。
同时,教师在运用演示法对案例进行解读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知识,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展示电子案例进行教学。
在中职经济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教师上课时提前抛出一个问题,让各个小组进行讨论,发表各组的观点,最后再由教师点评各组观点和将观点进行升华。这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来分配教学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来不断引领学生去发现、探究新知识和解决问题。
(二)建立法律诊所
建立法律诊所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锻炼的场所,让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同时,学生也能通过实际锻炼学到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所以建立一个法律诊所是每个中职学校应该采取的教学措施。法律诊所开设的初衷就是帮助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为普通大众提供法律援助,所以学校要根据本校的特点和实际来安排法律诊所的位置,最好的安排应该是不能离学校太远,这样既能保证学生随时参与相关的法律活动,也有利于法律诊所和实际生活保持紧密的联系,从而提高法律诊所的实效性和便民性。
同时,法律诊所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开设,也有相应的规则要求。比如在开设过程中要将具体的成文法律法规和与之相关的例子相结合,学生要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探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步骤来开设法律诊所: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好奇心。其次,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思维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和掌握解题思路。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问题大小都要给予耐心的解释,并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点拨和指导。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法律法规有自己的理解,特别是对每一条法律法规的内涵应该有一个明确并且正确的认知,这是培养学生形成法律思维的关键之处。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其目的就是中职学校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来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职业人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中职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采取灵活多样、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林宇.中职经济法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06):97-98.
[2]王晓磊.新形势下中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7):35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