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家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背景下,现如今的体育教学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尤其是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通过科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体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关注的重点。本文将从加强体能锻炼的多方面,对提高中学生体能素质的有效策略进行具体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中学;体育;体能
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可是现如今的学生的体能素质却在持续下降,其中学习压力大,运动时间少,运动量不足等情况,一直是影响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应付高考这一重要的人生考试,不断增加课业负担使得学生的课余时间越来越少,甚至还有些学校会压榨体育课来改成语数外的主要学科教学,这无疑又给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的锻炼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学生没有时间运动,而在学业的压力下,也没有心情运动,身体得不到适当锻炼,体能素质必然就会下降。而为了有效的改善这一情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更加高效的对学生开展体能的锻炼?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对此进行讨论。
一、注重实践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在学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教学,更是一种学生锻炼方法的指导。通过科学的锻炼方法指导,让学生逐步在课堂上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那么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效益,也能相应获得极大的提升。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不再是漫无目的的做游戏,而是能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那么学生也就会更加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
以学生的足球体能练习课程为例,教师创新指导方法,改变以往列队操的练习,选择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进行分组式互动练习,通过竞赛的方式相互竞争,相互监督,这样学生练习的会更加好。例如在跑步学习与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后蹬起步的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竞走起步的训练,通过和其他方式起步的比较,让学生试着感受后蹬起步的不同。同时在诸如踢球部位,踢球力度与距离的关系等高强度练习中,教师积极的为学生进行动作示范,通过模仿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规范动作进行相应的训练,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更好理解,同时也能够有效的达到促进学生体能锻炼的目的。
二、创设活跃课堂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新课改不断深化带来的创新,还体现在课堂场地、环境等硬件设施方面的创新。
根据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操场场地和教学器材方面另辟蹊径,以趣味的方式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体能锻炼,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艺术性的教学导入,切实的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运动,学生会更加乐于锻炼。
体育课程主要活动是在室外,而这无疑是给了环境创新设置更加积极的因素。在户外学生的活动范围大,关于环境创设中需要学生运动的因素,在体育活动中也能较为方便的达成。以长跑训练为例,这是一项极其磨砺学生意志力的体能训练项目,也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恐惧。许多学生一提起800米长跑和1000米长跑都心有余悸,为了有效地规避这种消极影响的扩散,教师就可以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在场地上摆放扬声器,播放一些情绪激昂嘹亮高亢的音乐,以激励刺激学生,让学生处于一种较为兴奋的状态,这样的学生对于训练的心理压力也会得到极大的减轻。而在学生整队形、齐步正步走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构造一个军营训练的教学情景,以振奋的军歌激发学生的情绪,以音乐的节奏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训练也就会更加积极,体能训练效率也会获得相应的提升。
三、开展游戏活动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带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下,创新教学方式,也离不开体育游戏方式的创新。教师通过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更加合理的游戏方式,不断的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体育课堂也就会更加高能高效。
如在学生弹跳力的训练上,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好胜心,合理地制定相应的游戏,在营造相对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的同时,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斗鸡游戏”的开展,让学生两两为一组,敌对双方互相追寻对方,在与敌方竞争的同时,追求与同伴的合作。这不是一个人的游戏,也不是一个人的抗战,在不同组竞争的过程中有战略性的计划,在同组的活动中有互相的合作,这种良性的竞赛机制带入,一是能发展学生勇于拼搏,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另一方面也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使得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投入,使得体能训练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体能水平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发展设计创新性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自己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可贵的体育精神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国军.体能训练对提高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以高中足球教学为例[J].田径,2019(08):77-78.
[2]王超.高中阶段学生体能训练的弊端及改进策略探析[J].运动,2019(0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