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知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可以从历史得到很多借鉴,这也是初中历史学习的意义之一。然而在当前的初中历史学习中,很多学生却并没有发现历史的重要性,也无法对历史提起兴趣,那么如何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就至关重要了。
关键词:初中生;历史学习;学习兴趣
过往教学中,很多教师在面对历史知识时,大都喜欢照着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这就使得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更加无趣了,学生们也难以调动兴趣。因此,本文针对问题,探讨何如提升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教学实践研究。
一、应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其实历史本身便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来看,有着大量历史题材的引用,并且也能够吸引一大批的追随者,就可见历史的趣味性,那为什么到了课堂上就变得枯燥、变得乏味了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照读教材,死记典故,使得本身有趣的历史知识也变得无趣了。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放宽松一些,增添语言的趣味性,同时在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通过故事与知识的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这一节课时,过往教学都在强调时间、强调事件,将历史简单归总为谁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又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但这样一长串的公式教学真的足够吸引学生吗?很闲并不能。从本节课的内容来看,但就标题中的“拿破仑”就足够吸引学生了,学生们会想要得知这位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的风云事迹以及英雄人物背后不为人知的趣事。那么,在讲解本节课时,教师便可以从拿破仑这一历史人物入手,给学生们讲一讲有关他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教材之外的,有趣的,又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通过这样一节课,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也能够让学生感到很充实,他们了解了自己想要知道的历史知识,也能够看到学习历史的好处,便更愿意投入到今后的历史学习中了。
二、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在日渐成熟,并不断走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而言,多媒体教学能够同时利用视频、声音与文字展开课程。在教学的形势上更丰富,在教学的内容上也更有趣。同时,我们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较小,他们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但也有着贪玩的天性,容易被他们所认为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知识很可惜学习在他们眼中并不算有趣。
那么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习变得有趣,或者是将学习和他们觉得有趣的事物结合起来,以此来完成学生兴趣的迁移。
例如,在教学《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便可以在正式教学前先用一段关于罗马的影视作品作为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关罗马的影视作品并不少,甚至很多作品也堪称优秀,所涉及的内容与引发的思考甚至比教材还要丰富。那么这些内容为什么不可以在课上进行利用呢?通过这样一种课堂导入,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开一道大门,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知识。
三、开展课外互动,丰富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关于历史,其实很多初中生即便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也了解的不少,只不过这种了解仅限于某一个特点的范围内。比如有些学生唯独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有些学生唯独对楚汉历史有所了解。即便学生没有学习过,初中教材也没有过多提到过,但是学生就是能说出来一大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些知识大都来自学生自身的积累。有关三国、楚汉、隋唐的影视作品、游戏作品并不在少数。而学生们热爱影视剧、热爱游戏,自然就在与它们的接触中掌握了历史知识。且这种掌握还是潜移默化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是否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呢?通过课外活动来普及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历史专题的活动,我们特定历史内容,可以先从三国、楚汉、隋唐,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然后在针对教材内容开展活动。当然在开展活动前,我们要先让学生看到活动的有趣之处,比如在开展“古代埃及”“古代印度”的专题活动时,教师可以从这段历史中某一个人物、或者某一件事入手来吸引学生。当然在这个吸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夸大,适当地脸谱化,关键在于调动兴趣,然后再在兴趣的导向下追求严谨,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提升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应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开展课外互动,丰富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兴趣等一系列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意在从多个角度出发,针对历史学科的特定与初中生的特性,逐渐发现历史学习的趣味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的趣味,以此来爱上历史,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彦喜.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培养的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 2016(80).
[2] 张群保.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2(1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