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策略提高高三物理课程的教育效果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3期   作者:张书恒
[导读] 伴随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当前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
        摘要:伴随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当前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教育重点不再是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讲解,同样包含对学生进行物理思维、物理实验探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成为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在目前高三物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有效备课、细化合作,以及融入生活等策略,尝试实现高三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高三物理;备课;合作;生活
        高三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质量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但是,纵观当前高三物理课程的教学,我们仍旧可以看出存在部分教师不重视备课环节,无效应用合作活动,以及没有引入生活元素等现象,使得物理课程的教学没有生机,学生也无法有效地完成对基础物理知识的建构,最终影响学生的未来成长。因此,为了扭转当前物理课程的教学情况,让高三物理课程的教学从低效转移到高效,教师就可以针对目前高中物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改革,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实效。
        一、有效备课
        备课是教师展开教育活动的第一环节,在备课中,教师不仅会对学生的物理知识认知情况进行分析,也会对课本当中的物理教育内容进行解读,同时也会进行物理学科教育目标和教学手段的设定,以期学生在按部就班的学习中,能够完成对物理知识的有效学习。但是,在当前高三物理课程的教学中,仍旧有部分教师不重视备课环节,以至于在课堂中发生突发情况时,教师不能进行及时地应对,降低课堂中的教育质量,错失最佳教育时机。所以,为了促使物理课程的高效讲解,教师应当重视备课环节的展开,精心设计备课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以便为物理知识的有效施教奠定基础。
        例如,在《行星的运动》的教学前,教师就可以通过备学生、备内容等四个步骤,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础。首先,教师先对学生的物理知识储备量以及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能力等进行分析,为之后进行物理活动的针对性设计奠基。其次,教师对课本进行分析,指出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等内容是本节课中的主要知识。紧接着,教师结合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及学科三维目标等,进行本节课教育目标的设计,做好教学指南。最后,教师安排课堂教育活动,为《行星的运动》这节课的有效教学打好根基。
        可以看出,在为学生教授物理内容中,教师进行精心的备课,能够做好教育指引工作,促使课堂有条不紊地开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效果。
        二、细化合作
        在目前的高三物理课堂中,相较于教师对学生教授物理知识来说,教师更加偏向于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进行物理知识的建构,使得学生在发挥集体思维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物理知识的认知效果。但是,在实际物理课堂中应用合作活动时,经常有部分教师过度使用合作活动,却忽视学生个人思维的情况。因此,为了更好地体现合作活动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就可以对合作活动的细节进行优化,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实效。


        例如,在《向心力》中,为了促进合作活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效力,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就可以结合合作的细节进行优化、调整,让合作活动焕发新的光彩。首先,教师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向心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等本节课的教育内容,紧接着,基于本节课的内容,教师为学生设定相互交流的话题,“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基于自身的物理思维,对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进行思索,以便学生能够产生自身的见解。之后,教师再按照互补性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安排,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围绕合作话题阐述自身的意见,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换意见中,逐步提高对向心力的认识。
        显而易见,在物理学科的教育中,教师对合作学习活动的细节进行优化,能够更好地彰显合作的价值,促进学生个人思维和集体思维的双重发展,实现高品质物理课堂的建构。
        三、融入生活
        物理学科和社会生活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无论是房屋的建筑还是桥梁的搭建,抑或是行程问题等,都与物理知识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如果教师在教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脱离于生活,那么物理课堂也就没有灵魂了。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掌握的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使用能力,教师就可以在教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融入生活元素,打造生活化的教育氛围,从而辅助学生建立头脑中的生活印象。
        例如,在《动能和动能定理》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风力发电和龙卷风的视频,让学生讨论风力发电的原理以及龙卷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等,随后,教师为学生引入动能的概念,以及动能表达式等,并借助奔驰的汽车、运动的足球等内容展开详细的介绍,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在本节课讲解完成后,教师可以再为学生设定一些含有生活元素的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知效果,以便学生在解答中,提高对本节课知识的应用能力。
        可见,将生活中的元素引入物理课堂之中,能够实现生活化物理教育氛围的创建,让学生从生活的视角出发进行物理知识的理解,从而在减弱学生理解物理知识难度中,加强学生的印象,促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总而言之,为了贯彻落实物理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逐步提升学生认知物理知识的质量,一线高中物理教师就应该结合物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物理教育模式的优化和调整,从而打造出高品质的物理学科教育结构,在有序开展教育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在高三学习物理知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红,杨俊.刍议高三物理教学核心问题的解决与创新[J].物理教学探讨,2017,35(05):28-31.
        [2]郑华勇,张国明.应用信息技术辅助高三物理教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46(06):77-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